首页 典籍 道家经典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手钞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

  纂云:《易》之《复卦》曰: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

  钞曰:此《易·复卦》彖辞也。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性,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此一阳始生之时也。鲍极解曰:天地之本,在一元也。一元之气,在坎之中也。下应黄锺之宫,上直牵牛之宿,中函太极之熙也。其以静为体,以动为用,故能运行四时,化育万物,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也。动息则静,静则复其元者也。其在建子之月函三为一之时也。静息则动,动则显其用者也。终而复始,生生而无穷者,道在其中矣。中则久,久则变也。故因动以见静,因用以见体,是则体亦非静,以动类之,见其静也。静者天地之心欤。故圣人体元以立其诚,以静为性,以动为化,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与天地合其德也。能造形而悟,求复其元者,贤也。然则本元则为圣,本复则为贤,而必之初九,颜氏得之。颜氏得之者,《易下击》云: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此之谓也。则复非天地之心能见天地之心者也。朱晦庵曰:积阴之下,一阳来复,生物之心,於此可见,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极而善者也。

  弱者道之用。

  纂云:柔弱雌静,实道之用也。钞曰:此明实教也。言柔弱谦卑,为入道之用也。何哉。《列子·黄帝篇》云: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此文已於第三十三章中详载之。由是论之,则岂非弱者道之用耶。是知前明道之权,此明道之实。权者反经而合道,实者真诚而不虚。权以济实,实以行权,权实相须,不可偏废。窃观《广圣义》所解云:道先柔弱,俗贵强梁,柔弱为保生之徒,强梁乃取败之本。本经云: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执此以训於世,使弃强守柔,拾躁归静矣。夫教有权、实两门,上士达诚,故以实教示之,自然冥契於道。中智下士,则以权教悟之。若或未悟,则以善道诱之。诱之不从,则以恩赏劝之。劝之不从,则以法令齐之。齐之不从,则以科律威之。威之不从,则以刑辟加之。刑辟谓墨、劓、利、宫、大辟五刑之属也。刻音匪。夫圣人威用以刑罚者,岂得已耶。《书》云:刑期于无刑。期,求也。圣人以权道制刑罚,本求人之不犯也,非有心愿欲加刑罚于人也。《广圣义》引《书》云:功疑惟重,罪疑惟轻,虽权设刑罚,以禁劝於人。圣人哀矜之道,好生之心,亦云至矣。至於劝教之所不及,而後用之以刑也。是故刑之使民畏,赏之使民劝,劝以趋善,畏以止恶,虽刑之及人,谓为善也。而惩一劝百,则被刑者寡而从善者衆也。如栉发焉,脸旬而一栉,则弃者多矣。旦旦而栉之,则理者多矣。故知权道者,帝王善用之,则为南面之术也。士庶善用之,则为合道之法也。若帝王士庶不善用之,则反以为祸也。可不慎乎。若能反复于虚静之原,超出于有无之境,则强柔两忘,权实双泯,又恶用刑赏禁劝之道哉。故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纂云:《列子》曰:有形者生於无形,则天地安从生。

  钞曰:此《列子·天瑞篇》云: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於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好,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轻清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曰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纂又云:形动不生形,而生影。声动不生声,而生响。无动不生无,而生有。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