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 佛教经典 摩诃止观义例科

第五心境释疑例者

摩诃止观义例科 从义 2942 2023-04-26 17:00

  

  【科】略为二十番。

  【科】问第一卷弘誓中云对法界起法界如何法界有起有对。

  【科】答如前分别其义已显。

  【科】若欲更论各有所以一者约理心佛无殊虽对虽起奚甞非理二者夫念起依理体达若起若对不出法界三者称理理既法界起对称理无非法界。

  【科】今此文中义通三种意在前二故云起对复云法界此三即是六即意也初是理即次是名字观行相似。

  【科】三即三是分真究竟二即问十界四运正起其相易知已起未起如何观察。

  【科】答起已未起虽即不专的在一境然须形於正起之心则知已起为属何界望前为已望後为未是故已未望於欲正而得修观。

  【科】问起已望前心相可识未起望後有後可望则名欲起何名未起。

  【科】答对於後境知心未起名为未起心相欲生即是欲起是故二心心相全别。

  【科】观此一运即具十界百界千如即空即中。

  【科】故知虽观十界四运亡界亡运唯观三千即空即中无三名字能所淴合。

  【科】是故不同赖缘之假无自性空空假不二名之为中。

  【科】故借喻云诸色心现时如金银隐起金处异名生与金无前後亦如官路土私人掘为像智者知路土凡愚谓像生後时官欲行还将像填路像本不生灭路亦无新故。

  【科】四问外无情色不与心俱如何复能具足三德而云三德徧一切处。

  【科】答何但外色不与心俱内身亦如草木瓦砾。

  【科】若论具德不独向心由心变故谓内心外色心非内外故色无内外而内而外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智慧净色心净故诸法净诸法净故色心净何得独云外色非心。

  【科】是故破法徧中以识例色第七卷末若心若色无非大车。

  【科】五问今现见青黄赤白如何即是真如法界。

  【科】答言青等执情所见言法界者从理而说何得将情以难於理今所观者违情观理不可更令违理顺情。

  【科】又青等是世谛法界是真谛又青等是世谛少分法界是三谛全分。

  【科】又青等是肉天二眼所见少分法界是佛眼所见全分。

  【科】一眼具五眼青等具诸法一谛三谛亦复如是是故。

  【科】不得以青等难於法界。

  【科】故弃葢中云色非味非离凡夫自味二乘自离色体本来法界常住。

  【科】六问发菩提心求於极果果地自然能应一切何须必假大悲居先而云佛菩提心从大悲起。

  【科】答若无大悲熏於法性理藏性法无由得开藏若不开尚无初住何况极果是故不以大悲熏心後时则无能利之法。

  【科】问若尔十法成乘何不以大悲居初而但以妙境为首。

  【科】答通涂次第理境居初若发心中大悲为首。

  【科】七问安心初云本来寂灭为修为性。

  【科】答若云心性本寂本灭寂即是止灭即是观此约理性若云体妄即是法性法性无起达妄本空空亦无灭此约修观说亦是修性合说故。

  【科】八问总安心中止观圆修下别安中但是偏修如何得云以总冠别。

  【科】答所云偏者非永别也止是观家之止观是止家之观体同用别暂适行宜故知即总俱时而异随用故分顺理故合若其离成三谛次第之别此则止观不可俱时具如诸教分别相状若圆安者如总安初云不动止只是不动智不动智只是不动止以此同体而冠於别故无二也。

  【科】九问安心初云但信法性不信其诸为唯法性无复其诸若都无者现见诸法复云法性具一切法。

  【科】答以众生久劫但着诸法不信法性破昔计故约对治说令於诸法纯见法性若见法性即见法性纯是诸法是诸法性本无名字约破立说名性名法。

  【科】十问诸文皆云色心不二若欲观察如何立观。

  【科】答心色一体无前无後皆是法界。

  【科】修观次第必先内心。

  【科】内心若净以此净心历一切法任运淴合又亦先了万法唯心方可观心能了诸法则见诸法唯心唯色当知一切由心分别诸法何曾自谓同异。

  【科】故占察经云观有二种一者唯识二者实相实相观理唯识历事。

  【科】事理不二观道稍开能了此者可与论道。

  【科】十一问安心中云体其实不起灭妄谓起灭为当只除妄谓犹存起灭为体妄谓令无起灭。

  【科】答此亦无别须善其意若单论理非起非性若约果德则性不妨起若约众生唯起迷性若圣鉴凡即起只是性今从反迷归悟以说令离起归性见非起性仍恐迷者离起求性故令体起其实不起起既不起灭亦无灭。

  【科】十二问既云一心止观何得更立六十四番答六十四番者约根约行回转相资总徧而论有六十四行者何必尽具诸数又论其体性只是约於法性寂照自在堪用故尔许尔。

  【科】十三问即此文中或云诸法即是法性或云四运四性推检何者为要。

  【科】答夫观心法有事有理从理唯达法性更不余涂从事则专照起心四性叵得亦名本末本末相映事理不二。

  【科】十四问法华玄文境能照智虽引诚证理亦难明。

  【科】答顺方便教理不可会。

  【科】若从极说於理易融以心为境心亦能照能所俱心心体俱徧心心相照於理甚明。

  【科】故不可思议境初云不可思议境即是观。

  【科】以是得为四句分别。

  【科】境照於境境照於智智照於境智照於智。

  【科】照者方照非说可穷照者应说非照可了说者方说非照可穷说者应照非说可了。

  【科】是故不同世谓顽境以为所照又亦不同偏小妄心以为所照又亦不同假立真如以为所照所照既尔能照亦然不可率尔。

  【科】十五问破法徧中云须先用无生为首者门後料简云何复云无生是智无灭是断智则是观断则是止应无生门唯观无止。

  【科】答破徧门意从事偏说故文中云有定之慧而尽净之具如记中广分别说。

  【科】十六问禅境初十二因缘观不思议境初云不同世人取着一念能具三千为唯此中诸境皆然。

  【科】答一切皆尔。

  【科】十七问若尔应当取着心中不具三千。

  【科】等此准用观观境而说。

  【科】取着之心本是诸法照此着心缘生虗假假中三千自体性空即是心性不可思议圆妙三谛。

  【科】譬如空华华与空体无一无别此空不当华之与空对华说空空无名字。

  【科】以此细推诸法皆尔。

  【科】十八问十二因缘妙境文中束为三道以对三德苦身质阂那对法身。

  【科】答此约理说的相翻对以身对身故作此说实论三体更无前後且论无始苦轮无际与业烦恼不并不别况今文中约於一念十界百界以论因缘约此因缘以论三道约此三道以论三德是故三道及以三德并无前後性德三因无时不具岂更问质阂等耶。

  【科】十九问有人问云此土真诠禀承有绪虽教科开广而本味仍存寻求宗源自可会本何须复立一心三观四运推检溷我清流。

  【科】答濬流本清挠之未浊。

  【科】真源体净混也讵妨设使印度一圣来仪未若兜率。

  【科】二生垂降故东阳大士位居等觉尚以三观四运而为心要。

  【科】故独自诗云独自精其实离声名三观一心融万品荆棘丛林何处生。

  【科】独自作问我心中何所着推捡四运并无生千端万累何能缚。

  【科】况复三观本宗缨络。

  【科】补处大士金口亲承。

  【科】故知一家教门远禀佛经复与大士宛如符契。

  【科】况所用义旨以法华为宗骨以智论为指南以大经为扶疏以大品为观法引诸经以增信引诸论以助成。

  【科】观心为经诸法为纬织成部帙不与他同。

  【科】问大师口决纯为治病为复更有余心要耶。

  【科】答诸皆治病。

  【科】唯有一偈云师甞教诫言实心系实境实缘次第生实实迭相注自然入实理。

  【科】释曰心若系境境必系心心境相系名为实缘复由後心心心相续心心相系名迭相注即是心注於境境注於境境注於心心心境境念念相注如是次第刹那无间自然从於观行相似以入分证故云入实。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