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 佛教经典 华严纲要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三十八

华严纲要 澄观 33146 2023-04-21 16:51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

  第八不动地。所以来者。瑜伽云虽於无相作意无缺无间多修习住。而未能於无相住中舍离功用。又未能得於相在修习得满。故次来也。又约寄位。初之三地寄同世间。次有四地寄三乘法。第八已去寄显一乘。庄严论释七地云近一乘故。梁论亦说八地已上以为一乘。是知从前差别进入一乘故次来也。言不动者总有三义故。成唯识云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谓任运故功用不能动。相续故相不能动。总由上二烦恼不动。与本分大同。金光明云无相正思惟修习得自在。诸烦恼行不能令动。但有二义。由相於前已不动故。行即功用。摄论云由前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动故。此则略无烦恼。无性释意云。第七地行动相不动。此中行相俱不动。解深密云由於无相得无功用。於诸法中不为现烦恼所动。此但约烦恼不动。十住论云若天魔梵沙门婆罗门无能动其愿故。此即约人不能动。人亦是相。仁王名等观地者。上皆对他立名。此当体受称。即无相观。下经自有释名。故所离障亦离无相中作加行障。由有加行未能现相及土。此地能断。说断二愚。一於无相作功用愚。二於相自在愚。今於相中不自在故。其所证如名不增减。以住无相不随净染有增减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证此真如。现相现土皆自在故。所成行亦名无生法忍。相土自在及所得果即定自在等。皆由无相无功用故。

  是时天王及天众闻此胜行皆欢喜为欲供养於如来及以无央大菩萨雨妙华幡及幢盖香鬘缨络与宝衣无量无边千万种悉以摩尼作严饰

  次正释文亦有三分。初赞请中有二颂。分二。前十赞。後二请。前中二。前二偈天王天众供赞。

  天女同时奏天乐普发种种妙音声供养於佛并佛子共作是言而赞叹一切见者两足尊哀悯众生现神力令此种种诸天乐普发妙音咸得闻

  後八天女乐赞。於中二。初二标赞所依。余六正显赞德。总赞如来身土自在。将说身土自在地故。於中毛端约刹论处。毛孔约身。

  於一毛端百千亿那由他国微尘数如是无量诸如来於中安住说妙法一毛孔内无量刹各有四洲及大海须弥铁围亦复然悉见在中无迫隘一毛端处有六趣三种恶道及人天诸龙神众阿修罗各随自业受果报於彼一切刹土中悉有如来演妙音随顺一切众生心为转最上净法轮刹中种种众生身身中复有种种刹人天诸趣各各异佛悉知已为说法大刹随念变为小小刹随念亦变大如是神通无有量世间共说不能尽

  六中前四依正互在。五依正重重。六转变自在。兼结无尽。

  普发此等妙音声称赞如来功德已众会欢喜默然住一心瞻仰欲听法时解脱月复请言今此众会皆寂静愿说随次之所入第八地中诸行相

  後请可知。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於七地中。

  第二正说分。中二先地行。後地果。前中有七种差别。一总明方便集作地分。二入一切法本来无生下得净忍分。三佛子菩萨成就此忍下得胜行分。四佛子菩萨住此第八地以大下净佛国土分。五佛子菩萨成就如是身智下得自在分。六此菩萨如是入已下大胜分。七佛子此菩萨智地下释名分。七中初二是趣地方便。一是远方便。总前七地集作此地方便故。二是近方便。前地得忍光明。此修熟令净故。此二是入心。下是住心。三是初住地行。谓前净忍发起胜修故。次二即安住地行。谓四是正住之始。依前胜行更起修净佛土之行。五即正住之终。由净土之行成德无碍。六是地满行。此地望前通皆是胜。今复地满胜中之胜。故云大胜。七即辨德彰号通於始终。今初分二。先标集德处。谓总前七地。非独第七。虽亦有下十法而非次第。以是功用行满。无功用际故总集之。四节中当第三也。四节者谓一入位。二入地。三无功用。四菩萨地尽。

  善修习方便慧。善清净诸道。善集助道法。

  善修已下正显所集。有十一句。分二。前三同相。诸地通行故。後八别相。诸地异修故。同中三句。一二种无我。上上证故。此即证道。地地转胜名上上证。巧证不着。经云方便。二善净诸道者不住道清净故。悲智双运故名为诸。三善集助道者彼方便智行所摄。满足菩提分法故。方便是前证道。行即不住道。悲智等行故。菩提分即是彼二所摄之助。助彼二故。

  大愿力所摄。如来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善清净深心思觉。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舍众生。入无量智道。

  大愿下别相。摄八为七。一初地大愿摄持能至此故。二三地摄善戒中如来力加故。彼经为证十力四无所畏等故。是我今等行十善等。即上承佛力。三地中因修自证禅定神通。名自善力所持。四常念下论云四地中所说法分别智教化智障净胜。念通达佛法者。谓前十法明门是智方便。即前观察。依彼智明入如来所说法中。次教化智。即彼经清净分中以十种智成就法故生如来家。障净胜者即彼论释。谓灭三地智障。摄四地胜智故。上之二段。皆念通达佛法。故与此同。五地中有十种平等深净心。故云善净深心。此心是思觉。六能成下六地三种大悲。故云成就福德。三皆观因缘集。即成就智慧。七中二句。以近此地故。初空中方便智。有中殊胜行。皆是大慈大悲不舍众生行。次句即以无量众生。入无量智道。上总明集作方便地竟。

  入一切法本来无生无起无相无成无坏无尽无转。

  第二净忍分。有十五句。分三。初十正明无生忍。次四明无生忍净。後一结得忍名。然无生忍略有二种。一约法。二约行。约法则诸无起之理。皆曰无生。慧心安此故名为忍。即正明中意。约行则报行纯熟。智冥於理。无相无功旷若虗空。湛犹渟海。心识妄惑寂然不起。方曰无生。即净忍中意。前一犹通诸地。未得於後不称净忍。今初段中言一切法者。总该万有理事之法。入即证达。以历事无穷略陈其十。十中相从为四无生。前七为一。名事无生。後三各一。二自性无生。三数差别无生。四作业无生。四中一破相。二破性。三因泯。四果离。即前二破相入如。後二证实舍相。若寄位。初加行。二证体。四後得。三通始终。又四中约法性收。不出真妄。妄法本空称曰无生。其法离相亦曰无生。事无生中。前四不增。正显无生。後三不减。亦即无生。法本不生。今则无灭。以初摄後皆曰无生。别言七者。为治七种实故。实者随相执定故。文有七实。以七无生对治。疏有多义。文广不录。

  上明事无生竟。

  无性为性。

  第二无性为性者即自性无生。此则显诠。论经云非有性者。明非有彼定执自性。此则遮诠。无性即是法无我理。此理既以无性为其自性。则自体无性。非是先有今无。亦非全无真体。故云为性。以前观事无生。正忍此理故。故论云。彼观事故是此忍。不得言无。此则非有非无以显中道。此二亦不二。又此理亦非所观事外。故论云所有观法无我理。无二相故。斯非即非离无二为中道义。

  上明自性无生竟。

  初中後际皆悉平等。

  第三明数差别无生。於三时中染净法不增减故。谓先际非染增净减。後际非净增染减。中际亦非半增半减。以知三际皆空无自性故。

  三明数差别无生竟。

  无分别如如智之所入处。

  第四无分别下。明作业差别无生。果位作用名业差别。如智贯之则无差别。无差别即是无生。下如是理如。上如是智如。智如於真理。故无差别。此智是佛究竟入处。今菩萨证如同佛入处。故论云於真如中净。无分别佛智故。如是四种皆是示现无生忍观。

  上四无生竟。

  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无所取着。犹如虗空。入一切法如虗空性。

  二名无生忍净中二。初句离障。後三显治。前言离者。论云示现行远离。谓契实舍妄名行远离。拣非心体离也。所离一切略有二种。一离心者离报心忆想分别。谓第八异熟识。转现徧行亦不行故。二离意识者离方便心忆想分别。论云离摄受分别性想故。谓六七识及中心所等亦不行故。是则心行处灭。名离一切想。後无所取下明治。上但明所治非有。今明能治不无。故论云。想者远离障法想。非无治法想者治即无分别智。所以明此者有二义故。一则拣异外道断灭无想。二乘灭尽故。二拣异如来。尚是照寂。非是寂照。以无功用自然行。故云无所取着。无取果心。任性自进故。此显治妙。徧一切法想。故云犹若虗空。此显治广。入真如不动自然行。故云入一切法如虗空性。此显治深。此则入於起信离念相者等虗空界。无所不徧。法界一相。故云入一切法如虗空性。然论云不动自然行者任性趣故。非谓有彼自然行心。故上离即止。此治即观。无功双运。唯证相应。勿滞言也。

  是名得无生法忍。

  三结名可知。

  上净忍分竟。

  下第三得胜行分。

  佛子。菩萨成就此忍。即时得入第八不动地。

  第三得胜行中二。初明深行胜。对前彰出。二佛子此地菩萨下发起胜。对後彰入。前中亦是摄童真住。文中二。先结前生後。已入第八地是结前入位。生後深行为所依故。

  为深行菩萨难可知。无差别。离一切相一切想一切执着。无量无边。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离诸諠诤。寂灭现前。

  二正显深行。先法後喻。法中八句。初句总相。位行玄奥故。余七别相。一难可知者即难入深。正是对下彰出。二无差别者同行深。与诸无漏净地菩萨同故。如麦在麦聚故难知差别。三离一切下境界深。分齐殊绝故。由所取相离。能取想不现前故。复言离一切着者护此地一切所治障想故。四无量无边即修行深。自利无分量。利他无边故。五一切声闻等明不退深。二乘不能坏其胜故。六离诸諠诤即离障深。谓离功用障故。七寂灭现前即对治现前深。以证真如为能治故。一切寂灭。七句通显离前地过。

  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灭尽定一切动心意想分别悉皆止息。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不动地即舍一切功用行得无功用法。身口意业念务皆息住於报行。

  第二喻中文有三喻。从後次第喻前三段。为顺治障故从细至麤。为法中显深故从麤至细。三中略有喻合。今初灭定喻。喻前离障寂灭。喻中那含罗汉心解脱人。多能入之。九次第定当其第九。故云乃至。动心止息者谓所依六七心王已灭能依心所忆想自亡。合中住不动地。合入灭定。即舍已下合动心止息。即舍一切功用行者过所治故。得无功用法者明得彼治法故。身口等息者以得无功用法自然行故。即同前无所取着。离第一有行有间发过。住於报行者文含二意。一成上示现得有功用相违法。谓得无功用地故。此约教道。同前无所取着。二者谓善住阿赖耶识真如法中故。此约证道。同前入一切法如虗空性。即离第二净地勤方便过。不同前地修无功用。故云报行。报行者前地所修报熟现前故。住真如者。以本识有二分。一妄染分。凡夫所住。二真净分。此地所住。由住真如故舍黎耶之名。又佛地单住真如。不云黎耶真如。今为有变易报在。是故双举。则黎耶言约异熟识。如来但名无垢识故。

  譬如有人梦中见身堕在大河。为欲度故。发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觉寤。既觉寤已所作皆息。菩萨亦尔。见众生身在四流中。为救度故发大勇猛。起大精进。以勇猛精进故至此不动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现前。

  第二梦寤喻。喻前正行广大。论云。此示行护彼过想者。离彼化生勤方便过故。有正智想者。非无此地无功智故。如梦寤虽无梦想非无寤想。但此行寂灭。故云所作皆息。合中勇猛约心。精进约行。合上方便。并是功用二行。已下出所息障。依内证清净。生死涅盘二心不行。名二行不现。如彼寤时。此彼岸无依。外缘境界受用念想不行。故云想行不现。即离化生圣道等想。如彼寤时人船俱无。合中见人堕河。喻中身自堕者。众生病即菩萨病故。

  佛子。如生梵世欲界烦恼皆不现前。住不动地亦复如是。一切心意识行皆不现前。此菩萨摩诃萨菩萨心佛心菩提心涅盘心尚不现起。况复起於世间之心。

  第三生梵天喻。喻分殊绝。合中正合下地。心意识不现。合欲界心不现行也。所以不行者得报行故。此离微细想行过。故论云此说远离胜也。後此菩萨下举胜况劣。谓佛等不顺行世间一分心等尚不行。况顺行世间一分心耶。佛心等者即七地求如来智心也。此中但况世间。亦应以大况小。大尚不行况小乘耶。则若世若出世若人若法若因若果若智若断皆不行也。

  上明深行胜对前彰出。下正明胜行。

  佛子。此地菩萨本愿力故。诸佛世尊亲现其前与如来智。令其得入法流门中。

  第二明发起胜行。此下亦是摄尊重行。因劝起行皆尊重故。胜亦尊重之义。文有四段。一说主总叙。二作如是下显劝辞。三佛子诸佛世尊下显劝所为。四佛子若诸佛下彰劝之益。今初。愿即劝因。大论说三加七劝。今诸佛现前即现身加。与如来智即是意加。後赞善哉即口加。以先加而後劝。今疏但云说主总叙而已。经本愿力应云住本愿力。诸佛世尊下总显劝相。诸佛所以与智劝者。转彼行深乐足之心。令入法流门故。法流者决无生止水。令起无功用行河任运趣佛智海。即以能趣为门。又法流者即是行海。言与智者有二意故。一现行与觉念。犹彼意加。二令其修取。故名为与。下之七劝皆佛智摄。故但云与智。

  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顺诸佛法。

  二正显劝辞中二。先赞。即口加也。

  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应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进。勿复放舍於此忍门。

  後正劝文有七段。一劝修如来善调御智。二劝悲愍众生。三劝成其本愿。四劝求无碍智。五劝成佛外报。六劝证佛内明无量胜行。七劝总修无遗成徧知道。然七皆含转住增去。今初有三。一明多未作。以未得修十力等教授众生法故。次汝应下劝令修习。三勿复下莫舍忍门。然舍有二义。一若以放舍身心住此忍门。斯则不可。故云勿复。是以论云若不舍此忍行。不得成就一切佛法。此令舍着。二全弃舍则所不应。故论云依彼有力能作故。故云勿复放舍。此令依之。

  又善男子。汝虽得是寂灭解脱。然诸凡夫未能证得。种种烦恼皆悉现前。种种觉观常相侵害。汝当愍念如是众生。

  第二劝中三。初明自所得忍。二然诸下明他无忍起过。在家多有烦恼。出家多起觉观。皆是众生无利益事。三汝当下劝起悲心。悲心依上而转。

  又善男子。汝当忆念本所誓愿。普大饶益一切众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议智慧之门。

  第三劝中。愿有二种。一依广心下化众生。二皆令得下依大心。然有二义。一令他得。二令自得。自得佛智。依此智行广利众生。

  又善男子。此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异。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为如来。一切二乘亦能得此无分别法。

  第四劝中有三。初法性真常。定其所尚。次诸佛下夺其异佛。劝其上求。以有深无碍智大用无涯。方不共二乘故。後一切下抑同二乘令不住忍。三兽度河同涉理故。趣寂为垢故应勿住。

  又善男子。汝观我等身相无量智慧无量国土无量方便无量光明无量清净音声亦无有量。汝今宜应成就此事。

  第五劝中。举身相等六。皆是化生事业。若成就此法。则有力化生。故劝修成就。

  又善男子。汝今适得此一法明。所谓一切法无生无分别。善男子。如来法明无量入无量作无量转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可得知。汝应修行成就此法。

  第六劝中有三。初明其所得未广。次善男子下示佛无量胜行。无量入者所入法门差别故。作是法门业用。转是业用上上不断。後汝应下结劝。

  又善男子。汝观十方无量国土无量众生无量法种种差别。悉应如实通达其事。

  第七劝中二。先举三种无量。即净土中三自在行。後悉应下结劝。明少作在。既言悉应通达。明少分观察即能成就。去佛非遥。此同德生劝於善财。勿以少行而生知足。故云无量。

  佛子。诸佛世尊。与此菩萨如是等无量起智门。令其能起无量无边差别智业。

  第三显劝所为。令起智业故。

  佛子。若诸佛不与此菩萨起智门者。彼时即入究竟涅盘。弃舍一切利众生业。

  第四彰劝益中亦是所为。为是故劝。於中二。先明不劝之损。故不得不劝。後以诸佛下彰劝之益。是故须劝。今初有二。一自损。既不与智即入涅盘。故应须与。故论云即入涅盘者与智慧示现。二者损他不利众生故。然劝有四意。一为引定性二乘。二为警渐悟菩萨乐寂之习。三为发起始行无厌上求。四为显此地甚深玄奥难舍。所以须劝。但有此深奥法流之处。必有诸佛作七劝桥。故无一人便趣永寂。又设佛不劝亦无趣寂。为显劝益假以为言。

  以诸佛与如是等无量无边起智门故。

  第二劝益中有法喻合。法中三。初牒前与智彰益之因。故论云彼行中摄功德胜故。云何胜诸佛同作教授说故。

  於一念顷所生智业。从初发心乃至七地所修诸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分亦不及一。如是阿僧只分。歌罗分。算数分。譬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二於一下起行速疾。

  何以故。佛子。是菩萨先以一身起行。今住此地得无量身。无量音声。无量智慧。无量受生。无量净国。教化无量众生。供养无量诸佛。入无量法门。具无量神通。有无量众会道场差别。住无量身语意业。集一切菩萨行。以不动法故。

  三何以下释疾所由。谓先唯一身故长时劣此一念。此地身等无量故一念顿超。有十一句。前十别明。後一总结。十中初六依教化众生。次二依自集助道。後二依障清净。十中一多身随现。所以多者。论云一切菩萨依信解如自一身故。谓智契同体。故能即一为多。此实报能为。不同前诸地变化。此对前一身。余音声等对前起行类亦无量。二圆音随说。三随所知智。四随取何类生。五随应以何国。六随其教化何类众生。七随供养集福德助道。八随入何法门集智慧助道。九随神通障净。十随智慧障净。故能处无量众会随机说法。皆言随者随宜非一。释无量言。故随时之义其大矣哉。後一结释中。先结。谓起行众多不离三业。後以不动法故者释由无相无功用无有间断故。相用不动任运集成。

  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於海多用功力。若至海已但随风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比於未至。其未至时设经百岁亦不能及。

  喻中。喻彼行速疾。论云应知因胜示现者释疾所由。船由入海故疾。行入无生故疾。

  佛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积集广大善根资粮。乘大乘船到菩萨行海。於一念顷以无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经於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合中初合未至海。即前七地。次到菩萨下合若至海。即第八地。无生之智亦是行故名为行海。又顿能徧起即深而广亦得名海。无功用智以合上风。一切智境明其趣果。前喻所无。以无生智同佛智海。故喻不分。本有已下合前校量。

  上第三得胜行分竟。

  下第四净佛国土分。

  大文第四净佛国土分者。问经中但云大方便智。一切观察皆如实智。广说化生应形作用。瑜伽论中十自在前起智门。後但云得分身智。何以论主判为净土分耶。答净土有二。一是能净之因。二是所净之果。此有二对。一相净果。谓宝严等。以行业为因。谓直心等。三自在净果。谓三世间圆融等。以德业为因。谓净土三昧等。今约後对。然净土行业始起凡夫。满在一地。净土德业始起不动。终在如来。

  佛子。菩萨住此第八地。以大方便善巧智所起无功用觉慧。观一切智智所行境。

  第二释净土。文分三别。一器世间自在行。二众生间自在行。三智正觉世间自在行。初是化处。次是所化。後是能化。具後二净方名净土。然初一多约能净。後二多约所净。无功用智为能观智。智所行境为所观。方便善巧即无功用因。在於七地修无功用。今得自在。

  所谓观世间成。观世间坏。

  後所谓下别显其相。有五种自在。一随心欲。二随何欲。三随时欲。四随广狭欲。五随心几许欲。今初观世间成坏。论云随心所欲。彼能现及不现故者。谓约能净论随。随自心欲。知即能知故。约所净论随。随众生心乐。欲见者则现成现坏。不欲见者则不现故。经云观知则唯约因。论主欲显义兼於果。故云随现。即转变自在。下之四段随现准知。

  由此业集故成。由此业尽故坏。

  二由此业下明随何欲。谓随物欲知何业成坏。皆能现故。

  几时成。几时坏。几时成住。几时坏住。皆如实知。

  三几时成下明随时欲。谓时长劫即能现故。若约能净即随时智。如此世界成二十劫。初劫成器。余成众生。坏亦二十。先坏众生。後一坏器。并称事称理名如实知。

  又知地界小相大相无量相差别相。知水火风界小相大相无量相差别相。

  四又知地下。随广狭欲彼能现故。文中三。初知四大差别即是广相。小相者非定地报识境界。大相者定地境界。乃至四禅缘三千故。无量者如来境界。上三十事分齐。皆以境界智知。差别相者是法分齐。故以相智知。知其自相同相差别故。

  微尘细相差别相无量差别相。随何世界中所有微尘聚。及微尘差别相皆如实知。

  二知微尘下知狭相。细相者透全尘故。论经次云麤相者隟尘故。差别同前。无量差别者一尘之中含多法故。尘之麤细俱通定散。故不云小大。

  随何世界中所有地水火风界各若干微尘。所有宝物若干微尘。众生身若干微尘。国土身若干微尘。皆如实知。知众生大身小身各若干微尘成。知地狱身畜生身饿鬼身阿修罗身天身人身各若干微尘成。得如是知微尘差别智。

  三随何下知能所成。双明广狭。文二先。总知内外。次知地狱下别明六道。斯即楞伽责所不问。意显穷幽。又云无性故。

  又知欲界色界无色界成。知欲界色界无色界坏。知欲界色界无色界小相大相无量相差别相。得如是观三界差别智。

  第五又知欲界下明随心几许欲。即能现故。文中二。初约智知自在。上即三界互望论大小。今则一界之中自分大小。欲界中人境为小。天境为大。色中觉观为小。无觉观为大。无色界中论云佛法中凡境为小。圣境为大。声闻菩萨为大者。为拣外道妄取为涅盘故特云佛法。如来所知一切三界皆名无量相。

  佛子。此菩萨复起智明教化众生。所谓善知众生身差别。善分别众生身。善观察所生处。随其所应而为现身教化成熟。

  第二约通明自在随物现化。文中三。初随机现化。於中初标能化智。次所谓下明所知机。有三句。一知身类不同故。二同随身所用方便智故。三生何等界能利生故。後随其下正明随化。虽言现身意在生处。故属器界。

  此菩萨於一三千大千世界随众生身信解差别。以智光明普现受生。如是若二若三乃至百千乃至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随众生身信解差别。普於其中示现受生。

  二明化分齐。

  此菩萨成就如是智慧故。於一佛刹其身不动。乃至不可说佛刹众会中悉现其身。

  三明现自在。谓不动而徧。犹月入百川。

  上明器世间竟。

  佛子。此菩萨随诸众生身心信解种种差别。於彼佛国众会之中而现其身。

  第二明众生世间自行。谓随感能调伏众生自在故。於中三。初总明感应。

  所谓於沙门众中示沙门形。婆罗门众中示婆罗门形。刹利众中示刹利形。如是毗舍众首陀众居士众四天王众三十三天众夜摩天众兜率陀天众化乐天众他化自在天众魔众梵众乃至阿迦尼吒天众中。各随其类而为现形。

  二所谓下别显感应。於中显化生行。有二自在。一化同物身。沙门中现沙门形等故。即身自同事。

  又应以声闻身得度者现声闻形。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现辟支佛形。应以菩萨身得度者现菩萨形。应以如来身得度者现如来身。

  二化应物心以身不必同其所化。即心自同事。故论云彼行化众生。身心自同事。

  佛子。菩萨如是於一切不可说佛国土中。随诸众生信乐差别。如是如是而为现身。

  三总结感应。如是如是等。现类众多故。若身若心无偏顿应。故论结云自身心等分示现故。

  上明众生世间竟。

  

  第三明智正觉世间自在行。远公云若就行境应名二谛自在行。今就行体名智正觉。智於二谛正觉无碍故名自在。今更一释。以所知十身皆是毗卢遮那正觉之体。亦得从境名智正觉。能令相作亦自在故。文中二。初明第一义智。後此菩萨下明世谛智。今初上句离妄。下句住实。由自身他身不分别故。住於平等。不分别言非唯照同一性。亦乃能所照亡。论此不同二乘。第一义智示现者以彼不得法空。不能即俗而真非一异故。

  此菩萨知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虗空身。

  二明俗谛智有三。一总知十身。二此菩萨下令十身相作显通自在。三此菩萨知众生身下别显知相彰智自在。今初。十身论摄为三。初三染分。次六净分。後一不二分。皆言分者同一大缘起法界分为十故。即染分依他净分依他同依一实故。染分中三者初是众生世间。次国土世间。业报身者彼二生因。谓业烦恼。经略烦恼。故论具之。而云报者业能招报。从果立名。然国土身合通於净。且从一类以判为染。次六总以三乘为净分。於中前四是人。菩萨及佛但因果之异。次一是能证智。後一是所证法。故论云此二乘随何智随何法彼净显示。谓因法智殊。显三乘别。後虗空身是不二分者通为二依。非染净故。观下别显多约事空。义兼於理。

  此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能以众生身作自身。亦作国土身业报身乃至虗空身。又知众生心之所乐。能以国土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业报身乃至虗空身。又知诸众生心之所乐。能以业报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国土身乃至虗空身。又知众生心之所乐。能以自身作众生身国土身乃至虗空身。

  第二十身相作。皆先明相作所由。由随机故。文中二。一别显相作。略有四翻。云何法智虗空得为自身。入法智中自然应现自己身故。令於虗空忽见自身。故名为作。余作亦尔。

  随诸众生所乐不同。则於此身现如是形。

  二总结例余。上但举四翻。理应具十成一百身。然自身即是菩萨。若将自望菩萨别则有一百一十身。故云则如是现。所以相作得无碍者。广如悬谈。今文略有三意。一由证即事第一义故。事无理外之事。事随理而融通故。二缘起相由故。三业用自在故。

  上十身相作。

  下别显知相。

  此菩萨知众生集业身报身烦恼身色身无色身。

  第三别显知相。十身为八。三乘身合故。即有八段。初众生身有五相。初三业生烦恼妄想染差别。此约总明三界。後二约上二界。即就报别开。若总开三界五趣。则具十矣。

  又知国土身小相大相无量相染相净相广相倒住相正住相普入相方网差别相。

  二国土身具有十相。前八一四相。後二真实义相。前中初三分齐相。即小中大千。次二染净差别。次广即宽陿差别。此略无陿。次二依住差别。真实一重顿入名为普入。十方交络名为方网。又重重现故。多同初地。

  知业报身假名差别。知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假名差别。

  三四二段共有四身。皆云假名差别者但有自相同相差别。假名分别。实无我人。余亦假名偏语此四者。业因尚假。苦果可知。圣人尚假况於凡类。又三乘圣人方能知假。佛德超绝不得云假。

  知如来身有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

  五知佛身自有十相。余之九身既是佛身。一一有此则已成百。若更相作则重重无尽。菩提身者示成正觉故。二愿生兜率故。三所有佛应化故。拣异猨猴鹿马等化。故云应化。即王宫生身。四自身。舍利住持故。上四於三身中皆化身摄。五所有实报身。无边相海等拣。三十二相等故云实报。即三中报身。六所有光明摄伏众生故云威势。即通报化。七意生身者。论云所有同异。世出世间心得自在解脱故者谓意俱生。即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也。此通变化及他受用。八福德身者所有不共二乘之福。能作广大因故。故种少善根必得佛果。九法身者所有如来无漏界故。斯即所证法体。界是藏义生义。含无边德。生世出世诸乐事故。十智身者所有无障碍智。谓大圆镜智已出障垢。证平等性故。次云此智能作一切事者即成所作智。彼事差别皆悉能知者即妙观察智。此通四身。但两重十身一一圆融。故异诸教。

  知智身善思量相。如实决择相。果行所摄相。世间出世间差别相。三乘差别相。共相。不共相。出离相。非出离相。学相。无学相。

  六智身有十一相。摄为三类。初二约体分别。初通闻思。二即修慧。俱通理教。次果行相。即因果分别。行即是因。通於三慧。果唯证入。相离前三。余有八智皆约位分别。於中初一是总。世间俗智名之为世。三乘圣智名为出世。又道前名世。见道已去名为出世。五三乘者於出世中大小分别。小乘十智等。中乘七十七智等。大乘权实无量。六七二相於大乘中麤妙分别。甚深般若不共。二乘相似般若是则名共。八九二相通就三乘缚解分别。於新熏性习未习故。後二通於三乘修成分别。

  知法身平等相不坏相随时随俗假名差别相众生非众生法差别相佛法圣僧法差别相。

  七知法身。前能知智。此所知法。并通一切。智法不同。前佛法智唯局如来。文有五相。一平等相。即是理法。论云无量法门明等一法身故者。谓法门虽殊同诠平等法身。生佛无二故。二不坏相。即是行法。论云如闻取故。谓称理起行名如闻取。行符乎理则冥之菩提。名不可坏。三即教法。随所化众生根性相应时说差别故。理本无言假言显理。若权若实皆是随俗假名。四即重显理法所徧之境。此通染净平等。法身徧情非情故。五即果法。唯约於净故。论云第一相差别。三乘同证第一义故。三宝最胜故。随智有异。三种不同。

  知虗空身无量相周徧相无形相无异相无边相显现色身相。

  八知虗空身。文有六相。一无量相。芥子中空亦无分量故。二徧至一切色非色处故。三不可见故。今世人见者但见空显色。想心谓见。故涅盘经中广破见空。此又含无为空。故亦不可见。四无异相者无障碍故。谓不同色法彼此相异。有障碍故。五无边相。谓无始终起尽之边故。六能通受色相。持所持故。故下经云譬如虗空宽广非色。而能显现一切诸色。既因色分别彼是虗空。则知因空显彼为色。

  上净佛国土分竟。

  下第五自在分。

  佛子。菩萨成就如是身智已。

  大文第五自在分中分二。初牒前为因。修行三种世间自在行。故得十自在。此但约智通说。若依摄论。以六度为因。如下别明。

  得命自在心自在财自在业自在生自在愿自在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

  二显自在果。命自在者不可说不可说命住持故。心则无量阿僧只三昧智入故。财谓一切世界无量庄严严饰住持示现故。上三自在以施为因。如次以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物施故。业则以现生後世业报住持示现故。生则一切世界生示现故。上二自在以戒为因。戒调身语成胜业故。复由戒净随欲生故。愿则随心所欲佛国土时示现成就三菩提故。此则由进策勤无懈废故。解则一切世界中徧满示现故。论经名信解。用忍为因。以修忍时随众生意。故得一切皆随心转。谓变地为金等。如意则一切佛国中。如意作变事示现故。以定为因。智则如来力无畏不共法相好庄严三菩提示现故。相法则无中边法门明示现故。上二同以般若为因。内照所知得智自在。应根宣说得法自在。於此十中。若智若通皆无壅滞。故云自在。约因而论。此地方得。约果而论。圆满在佛。此约行布。下离世间上贤首品皆有此十。而约普贤位通贯始终。

  上自在分竟。

  下大胜分。

  得此十自在故。则为不思议智者无量智者广大智者无能坏智者。

  大文第六得此已下明大胜分。於中三。初智大。智解殊胜故。二业大。行业宽广故。三彼二所住功德大。智业所成故。今初文有五句。初句牒前为因。则为下正显。显有四智。初一为总。谓不住世间涅盘寂用难测名不思议。此不思议有三。一修行尽至不思议。谓证涅盘无分量故。二所知不思议。广照世境故。三除障不思议。谓令真如出所知障天魔外道不能坏故。

  此菩萨如是入已。如是成就已。

  二业大。有三。初三句牒前为因。一入自在。二成就智。次得毕竟下正显业大。三佛子下总结多门。

  得毕竟无过失身业无过失语业无过失意业。身语意业随智慧行。般若波罗蜜增上大悲为首。方便善巧善能分别。善起大愿。佛力所护。常勤修习利众生智。普住无边差别世界。

  次正显中有十二句。初三明三业净。当相辨业。後九约修辨业。摄为四相。初一句明起。论云能起。能起同时。谓身语意是所起。智慧为能起。此三业起必与能起同时。故经云随行智为导首故。二般若下四句智摄。不染作利众生行等。谓由般若摄彼大悲故不染爱见。能起方便利众生行。三善起下二句因摄。谓内由大愿而为自行他行之因。又外蒙佛摄。得成二因。四後二句作业所持。初句利益众生。後句净佛国土。

  佛子。举要言之。菩萨住此不动地。身语意业诸有所作皆能积集一切佛法。

  後总结可知。

  佛子。菩萨住此地。

  第三。彼二所住功德大。中三。初一句标所住分齐。次得善下显所住德。三此菩萨下结成功德。

  得善住深心力一切烦恼不行故。得善住胜心力不离於道故。得善住大悲力不舍利益众生故。得善住大慈力救护一切世间故。得善住陀罗尼力不忘於法故。得善住辨才力善观察分别一切法故。得善住神通力普往无边世界故。得善住大愿力不舍一切菩萨所作故。得善住波罗蜜力成就一切佛法故。得如来护念力一切种一切智智现前故。

  二中十句。依七种功德谓初四为一善住道功德。此是功德体。以二利行为菩萨道故。初二自利。先契理离障名为深心。後对治坚固名为胜心。後二慈悲利他。後六各一。约修辨德。初三三轮化益。修上利他。後三愿行相符。外招佛护。修上自利。

  此菩萨得如是智力。能现一切诸作事。於诸事中无有过咎。

  三结成中。近结此段。远结前三。得如是智结前智大。以智证理得无憎爱故。次能现下结作业大。平等作故。後於诸下结所住功德大。得七功德无过咎故。

  佛子。此菩萨智地名为不动地无能沮坏故。名为不转地智慧无退故。名为难得地一切世间无能测故。名为童真地离一切过失故。名为生地随乐自在故。名为成地更无所作故。名为究竟地智慧决定故。名为变化地随愿成就故。名为力持地他不能动故。名为无功用地先已成就故。

  大文第七释名分。亦摄相回向。释如不动等故。释名分二。一地释名。即约法名位。二智者释名。即约人彰德。今初。谓此诸名对前经立。初二从净忍分受名。得无生忍入不动故。此句为总。此智现前故无退坏。次二约得胜行受名。一得为深行菩萨不可知故。二离一切相等诸过失故。次三约净土受名。生地谓器世间自在随乐生故。成地众生世间随物成身自无作故。究竟地者正觉世间决二谛故。次一约自在分。随愿成就方名自在。次一约大胜分。得深心等十种力持力。後无功用通该始终。上约名位。

  佛子。菩萨成就如是智慧。

  二智者释名中三。初牒前为因。由得智地故。二入佛下正就人显。三於无量下总结所住。

  入佛境界佛功德照。顺佛威仪佛境现前。

  二就人显中。以何义故菩萨名为不动地。有二义故。一一向不动。谓行修上顺故。二一体不动。谓与诸菩萨行体同故。文中二。先总明。後常为下别显。今初。文有四句。皆含一向一体二义。论云佛性随顺因故。佛性即初句。以梵云驮都译通界性致译。论经云得入佛性即是法身果性故。论云佛性者界满足胜故。究竟见性故云满足。此即分齐境界。菩萨由得地智能上入之。随顺因者即下三句。由三为因故能随顺佛境。一摄功德。佛功德照者善清净义故。谓以无垢慧善照佛德。即是摄义。二者行。谓正行威仪顺同佛故。三者近。即佛境现前近如可覩故。

  常为如来之所护念。梵释四王金刚力士常随侍卫。恒不舍离诸大三昧。能现无量诸身差别。於一一身有大势力。报得神通三昧自在。随有可化众生之处示成正觉。

  後别明中。先明一向不动。论经十句。今经阙一。总显佛加。解参玄极。上德被己故。既常为佛加。故名一向不动。余句别显五种功德。以显不动。一供养功德。即梵释四王。论经王下有奉迎之言。二守护功德。谓金刚等现形卫故。三依止功德。恒不舍三昧故。四国土清净功德。即能现诸身差别。若器若众生皆能随现。故云无量。五於一一下加化众生功德。此复五种。前三自分。後二胜进。一愿取诸有多为主导。故云有大势力。二根心使智力。即报得神通。穷三际中众生根欲等故。三无量法力。三昧自在转法轮故。四受力。彼经云能受无量记故。今经阙此。五说力。即随有可化示成正觉真能说故。论经此後更有一句结云是菩萨如是通达。论云一向不动故。

  佛子。菩萨如是入大乘会。获大神通。放大光明。入无碍法界。知世界差别。示现一切诸大功德随意自在。善能通达前际後际。普伏一切魔邪之道。深入如来所行境界。

  二明一体不动。文有十句。初总。余别。总云大乘会者。谓入同类大乘众数者。入数者不破坏义。和合一故。别有九种。具此九种堪入众数。一智不坏。获法智通故。二说不坏。谓放教智光故。三解脱不坏。谓不住行。证入空有等无碍法界。业用无碍故。四佛国清净不坏。知世界自在故。五入大乘不坏。智能示现大功德故。六神通不坏。随意自在故。七善能下能解释义不坏。称三际说故。八普伏下坐道场不坏。万行及菩提下伏魔邪故。九正觉不坏。入如来境同佛觉故。

  於无量国土修菩萨行。以能获得不退转法。是故说名住不动地。

  第三总结所住中行无障碍。不断不转。念不退故。大文第一明地相竟。

  下第二明地果。

  佛子。菩萨住此不动地已。以三昧力常得现见无量诸佛。恒不舍离承事供养。此菩萨於一一劫一一世界。见无量百佛无量千佛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佛。恭敬尊重承事供养。一切资生悉以奉施。於诸佛所得於如来甚深法藏。受世界差别等无量法明。若有问难世界差别。如是等事无能屈者。如是经於无量百劫无量千劫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转增明净。

  大文第二位果中。先调柔行。法说中受世界差别等无量法明者。等取众生智正觉故。论名彼因相故者。以所受法为自在因故。

  譬如真金治作宝冠置阎浮提主圣王顶上。一切臣民诸庄严具无与等者。

  喻中真金作阎浮提主冠者。喻得清净地身心胜故。以此地中报行纯熟三世间自在故。特加於王无与等者喻善根光明转更明净。

  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一切二乘乃至第七地菩萨所有善根无能及者。以住此地。大智光明普灭众生烦恼黑闇。善能开阐智慧门故。

  此菩萨下三合。

  佛子。譬如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能普运慈心。普放光明满千世界。此地菩萨亦复如是。能放光明照百万佛刹微尘数世界。令诸众生灭烦恼火而得清凉。

  二教智净。梵王普放光明者胜前日光。胜有三义。一多故。二净故。三广故。

  此菩萨十波罗蜜中愿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

  三别地行相。

  是名略说诸菩萨摩诃萨第八不动地。若广说者经无量劫不可穷尽。

  四结说地名。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界。最胜自在。善说诸义。能与声闻辟支佛诸菩萨波罗蜜道。若有问难世界差别无能退屈。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一切种一切智智。

  第二摄报果分二。初上胜身。

  复作是念。我当於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萨若以发起大精进力。於一念顷得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三昧。乃至示现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

  二次胜果。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於是数。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三愿智果。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七地修治方便慧善集助道大愿力复得人身所摄持为求胜智登八住功德成就恒慈愍智慧广大等虗空。

  大文第三重颂中二十二偈。分三。初十八偈半颂位行。次二偈半颂位果。经一结说分齐。今初颂上七分。即为七段。初一偈半颂集作地分。

  闻法能生决定力是则寂灭无生忍知法无生无起相无成无坏无尽转离有平等绝分别超诸心行如空住

  二一偈半颂净忍分。

  成就是忍超戏论甚深不动恒寂灭一切世间无能知心相取着悉皆离住於此地不分别譬如比丘入灭定如梦度河觉则无如生梵天绝下欲

  三有七偈颂德行分。於中二。初二偈颂深行胜。

  以本愿力蒙劝导叹其忍胜与灌顶语言我等众佛法汝今未获当勤进汝虽已灭烦恼火世间惑焰犹炽然当念本愿度众生悉使修因趣解脱法性真常离心念二乘於此亦能得不以此故为世尊但以甚深无碍智如是人天所应供与此智慧令观察无边佛法悉得成一念超过曩众行菩萨住兹妙智地则获广大神通力一念分身徧十方如船入海因风济

  後五偈颂发起胜。於中云但以甚深无碍智者长行所无。故知唯念法性则同二乘。事理事事皆无障碍。是菩萨学。故晋经全有一偈云但以得无碍甚深微妙智通达三世故乃得名为佛。又此一句亦可总颂余劝。

  心无功用任智力悉知国土成坏住诸界种种各殊异小大无量皆能了三千世界四大种六趣众生身各别及以众宝微尘数以智观察悉无余菩萨能知一切身为化众生同彼形国土无量种种别悉为现形无不徧譬如日月住虗空一切水中皆现影住於法界无所动随心现影亦复然随其心乐各不同一切众中皆现身声闻独觉与菩萨及以佛身靡不现众生国土业报身种种圣人智法身虗空身相皆平等普为众生而示作

  四有六偈颂净佛国土分。於中三。初二器世间。次三众生世间。後一智正觉世间。

  十种圣智普观察复顺慈悲作众业

  五有半偈颂十自在。故晋经云能得於十种妙大自在智。

  所有佛法皆成就持戒不动如须弥十力成就不动摇一切魔众无能转

  六一偈颂大胜分。

  诸佛护念天王礼密迹金刚恒侍卫此地功德无边际千万亿劫说不尽

  七一偈颂释名分。密迹者古译为力士。

  复以供佛善益明如王顶上庄严具菩萨住此第八地多作梵王千界主演说三乘无有穷慈光普照除众惑一念所获诸三昧百万世界微尘等诸所作事悉亦然愿力示现复过是

  次二偈半颂位果。

  菩萨第八不动地我为汝等已略说若欲次第广分别经於亿劫不能尽

  三结说分齐。

  第八不动地竟。

  第九善慧地。所以来者。瑜伽意云前虽於无相性中舍离功用亦能於相自在。而未能於异名众相训词差别一切品类宣说法中得大自在。为令此分得圆满故。次有此来。言善慧者。摄大乘云由得最胜无碍智故。无性释云谓得最胜四无碍解。无碍解智。於诸智中最为殊胜。智即是慧故名善慧。即下文十种四无碍是也。庄严论云於九地中四无碍慧最为殊胜。云何胜耶。於一刹那三千世界所有人天异类异者异义问。此菩萨能以一音普答众问。徧断众疑故。金光明云说法自在。无患累故。增长智慧。自在无碍者。此兼显离障名胜。仁王名为慧光者。言兼法喻。智论名善相。从所了得名。能所虽殊皆名说法之慧。故所离障。离利他中不欲行障。有四辩故。四无碍障分成二愚。前三为一。名於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後後慧辩陀罗尼自在愚。谓所说法是义。名句字是法。後後慧辩是词。陀罗尼自在愚。通於上三。二辩才自在愚。即愚第四无碍。故所证真如。名智自在所依。谓若证得此真如已。如无碍解得自在故。便成善达法器自在说法行。梁论云由通上真如。得应身果。金光明中得智藏三昧。皆一义耳。

  说此菩萨八地时如来现大神通力震动十方诸国土无量亿数难思议一切知见无上尊其身普放大光明照耀彼诸无量土悉使众生获安乐

  次正释文。二分之内。初赞请分中有十三偈。分三。初二如来现相显说无功用行。无动之动难思议。故特此现通。

  菩萨无量百千亿俱时踊在虗空住以过诸天上妙供供养说中最胜者

  次十颂别赞。後一结赞。别赞中亦三。初一菩萨赞。

  大自在王自在天悉共同心喜无量各以种种众供具供养甚深功德海

  次一天王供。

  复有天女千万亿身心欢喜悉充徧各奏乐音无量种供养人中大导师

  後八天女供赞。於中二。初一供。余七赞。

  是时众乐同时奏百千万亿无量别悉以善逝威神力演出妙音而赞叹

  赞中二初一标赞。

  寂静调柔无垢害随所入地善修习心如虗空诣十方广说佛道悟羣生天上人间一切处悉现无等妙庄严以从如来功德生令其见者乐佛智

  後六赞词。於中亦二。初二赞菩萨。通於八地及说法主。

  不离一刹诣众土如月普现照世间音声心念悉皆灭譬犹谷响无不应若有众生心下劣为彼演说声闻行若心明利乐辟支则为彼说中乘道若有慈悲乐饶益为说菩萨所行事若有最胜智慧心则示如来无上法譬如幻师作众事种种形相皆非实菩萨智幻亦如是虽现一切离有无

  後四双赞佛及菩萨三轮化益。此文云菩萨幻智。後结云赞佛已。故文中通赞八九地。如月普现前地有故。此法师位随机说权实故。文中三。初一身无心而普应。次二口随机而演说。後一喻结心常契中。既特云最胜智心。示如来法。权实明矣。

  如是美音千万种歌赞佛已默然住解脱月言今众净愿说九地所行道

  三结请。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无量智思量观察。

  第二正说分。先明地行。文有四分。一法师方便成就。谓此地能起辩才说法。名法师地。趣地行立名方便。故二智成就。具能知法之智慧故。三入行成就。达所化器之心行故。四说成就。称根正授故。四中。初一入心。余皆住心。亦摄三位。至下当知。然第八中但净佛土教化众生。此地辩才力故教化众生。成就一切相能教化故。一切相者具上四分故。初分中三。初牒前起後。前得二谛等智故。谓诸佛劝起无量智慧。思量观察。即是思修。次欲更下正显方便。三得入下结行入地。

  欲更求转胜寂灭解脱。复修习如来智慧。入如来秘密法。观察不思议大智性。净诸陀罗尼三昧门。具广大神通。入差别世界。修力无畏不共法。随诸佛转法轮。不舍大悲本愿力。

  次正显中文有十句。不离二利。论云一一五三句示现者初句利他。次句自利。故云一一。次五利他後三自利。故云五三。示现之言通上四段。初句依无色得解脱想。可化众生利益他故。化其令得大涅盘。故云转胜。二依未得究竟自利益故。复令修习如来智慧。三依根熟菩萨化入如来秘密。三密化益故。四依邪念可化众生。令观察不思议智。得正念故。谓观无念见性故。五依未知法众生。转法轮令得知故。即净陀罗尼三昧门皆说法所依故。六依邪归依众生具广大神通。令入正法故。七依信生天众生。令入差别世界佛净土故。上五利他。下三自利中八依正觉内证智德。故修力等。九依转法轮外化恩德。十依无住涅盘断德。

  得入菩萨第九善慧地。

  三结行入位。

  上法师方便成就。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善慧地。如实知善不善无记法行。有漏无漏法行。世间出世间法行。思议不思议法行。定不定法行。声闻独觉法行。菩萨行法行。如来地法行。有为法行。无为法行。

  第二智成就。此下二三段摄王子住。知法知根皆法王轨度故。且依智成。文中初句总知三性。谓净染不二即无记。後有漏下展转别开。一於净法开漏无漏。谓施戒等取相心修。与漏相应。名为有漏。无漏返此。二於无漏开出。见道已前名世。见道已去名出世。三即就上二。世出世异名为思议。即世出世名不思议。四彼有漏思议中定能证入名之为定。为缘所动名为不定。亦可佛性定。有余一切法皆悉不定。三聚定等。下文自说。五总上诸善开出三乘。谓谛缘度等皆通上四。唯佛果一是为无漏等。而属菩萨乘果。六於三乘法中。示有为无为依顺行故。谓灭谛缘性彼岸真理皆名无为。道谛缘智能证修起皆是有为。如来一切皆是无为。佛智有为非极说故。涅盘令覆有为相故。三乘圣人依此起行。依此差别故名顺行。

  上智成就。

  此菩萨以如是智慧。如实知众生心稠林。烦恼稠林。业稠林。根稠林。解稠林。性稠林。乐欲稠林。随眠稠林。受生稠林。习气相聚稠林。三聚差别稠林。

  第二明入行成就。於中三。初总标章门。二此菩萨如实知下依章广释。三佛子菩萨随顺下总结安住。今初有十一林。以疏义颇难消释。今撮略疏义以为补义。

  补义曰。按疏云此十一稠林。初众生心者为总。故论释心为依共。以是下十染净共依故。菩萨依此而知。故名为依。余十是别。此十通不出三杂染。言三杂染者乃惑业苦也。故论云依烦恼业生。然烦恼业是惑业。生是苦果。此通明十稠林义也。然下十林又束为七者。一烦恼林是惑。二业林即业。三束根解性欲四林共为业。四随眠林乃惑染种子。五习气林通染净习气。六受生林是苦果。七三聚林乃通约圣凡根性有定不定时。如是故後十林束为七也。故论释此七云。依共染烦恼染净等。依定不定时也。文有四节。一依共者谓根解性欲四林共是业故。二依染谓随眠。即烦恼种子名染。眠伏藏识令心染污故。三烦恼染净等即习气。四依定不定时即三聚林。然习气三聚二林通三杂染。故云余二通三。又云不出三者谓随眠是烦恼。根等是业。今习气三聚二林亦不出三离染也。此十皆名稠林者多故名林。难知曰稠。然此十名。如发心品辨。而习气通二义。一者残习。二者种子熏习。如下当辨。

  此菩萨如实知众生心种种相。所谓杂起相。速转相。坏不坏相。无形质相。无边际相。清净相。垢无垢相。缚不缚相。幻所作相。随诸趣生相。如是百千万亿乃至无量皆如实知。

  第二依章广释。文有九段。以性解欲合一例故。今初心中略举十门。摄之为八。二三後二合故。一差别相。谓心意及识六种别。言杂起者。此八缘境。许得齐起。故名杂起。以必与所俱。极少犹有徧行五故。二速转下二句合明行相。谓四相迁流故。速是住相。住体轻危速就异故。转是异相。坏是灭相。不坏是生相。三无形质者第一义相。观彼心离心故。云何离。谓身心不可得故。身者体依聚义。即同起信心体离念等。四无边际相。即自相。顺行无量境界取故。取境不同故名为自。上之四相。初一是所相。二是能相。此二并心之相。三是心之空性。性相不同合为心体。四即心用。此四并通染净。後四明净心随缘。第五清净者自性不染相。即自觉圣智。真妄所依不空性也。染而不染名自性净。次下二句即不染而染。六垢无垢者即同烦恼不同烦恼相。随缘有垢性恒离故。七缚不缚者同使不同使相。义不异前。但种现有别耳。八有二句合一。同名因相。随因受生故。菩萨以幻智愿力生。余众生随业诸趣生。

  又知诸烦恼种种相。所谓久远随行相。无边引起相。俱生不舍相。眠起一义相。与心相应不相应相。随趣受生而住相。三界差别相。爱见痴慢如箭深入过患相。三业因缘不绝相。略说乃至八万四千皆如实知。

  第二释烦恼稠林亦三。别中九句摄为三种事。後七合故。一远入相。乃至有顶故。此约四住现行。下至金刚自约种说。久者无始长随故。二无边引起者难知相。言无边者修习无量善根故。引起者引起惑故。惑与善俱所以难知。即胜鬘恒河沙等上烦恼也。三俱生下七句合为染相。即三杂染。谓此烦恼亦与业生。二俱起故。即分为三。初三句当体明烦恼染。一俱生不离者明随所缚。此句总明能所。所缚即妄心。谓惑与妄心递共同事。故云俱生。生即是事。然虽惑不名妄心。离心惑依何住。故迭相共依名为不舍。二眠起。一义者是以何缚。谓使为能缚。使即随眠。起即现行。现行由使不得解脱。以现及种同一惑义故。然下辨使不必与现行俱。此中现行必由於使。如有种子未必有芽。若已芽必有种子故云一义。三与心相应不相应者是所缚事。事即真心。若彼妄染名与相应。是缚非解。心性净故名不相应。示可解脱。二随趣下有二句。约生明烦恼染。论云身事生道界因故者。苦报集起名身事生。上句是道因。下句是界因。三爱见下二句。约业名烦恼染。初句明於三分中业因。障解脱故。言三分者。爱是欲求中追求现报受欲行者。见是邪梵行求。痴是欲求中追求现报习恶行者。故论云无戒众生为现少乐。习众恶行愚痴之甚。慢通上三。而多属见。有求属生。染所摄故。此略无。上三俱障解脱。过患难拔如箭深入木。故外道得非想定。尚与见慢相应。上即论意。亦可见爱等通七识中烦恼。故云深入。下句明此惑随顺世间身口意业。不断起因故。结中八万四千烦恼。随好品自明。今此疏有多义。大约以贪瞋痴等分。各具二万一千。故有八万四千。

  又知诸业种种相。所谓善不善无记相。有表示无表示相。与心同生不离相。因自性刹那坏而次第集果不失相。有报无报相。受黑黑等众报相。如田无量相。凡圣差别相。现受生受後受相。乘非乘定不定相。略说乃至八万四千皆如实知。

  第三释业亦三。别中十句。为九种差别。後二合故。初句道因差别。谓通说三性为六趣因。引业为善恶。各有三品。二地已说。满业通三性。名言熏习亦通三性。许为因种故。又俱舍十七。以三性因对五种果。无记亦能招果故。论主通以三为道因。惑既不能招异熟。则论主言总三为道因。意别但取善恶为因。二有表示等者自性差别。论经此句云作未作相。并以思为自性。论云此有二种。一筹量时。此在意地。唯有审虑一种思故。此未作义。二作业时有决定思。若在身语。唯动发思。成唯识云动身之思名为身业。发语之思名为语业。三与心同生不离者。方便差别。心共生熏心。不别生果故。谓业种不离心。得果不离种也。谓此业思。与等起意识共生。随其善恶生已。即熏本识。成名言等种。种似能熏。故云不别生果。即不离义。四因自性刹那坏等者。尽集果差别。谓无始业因以是有为故。自性刹那坏。故云尽。此显非常。而得持至果。功不败亡。故云集果不失。此显非断。前念虽灭後念续存。故云次第。亦是因则顿熏。果则次第。如识等五也。五有报无报相者。论云已受果未受果差别。过去生报业现在已受。名为有报。後报未受名为无报。非谓全无。更有一理。谓已悔之业则许无报。有报可知。六黑黑等众报者。对差别。谓四业相对成差别故。初二黑白相对。後二漏无漏相对。言黑黑者。即四中初一。因果俱恶故。又因果俱与无明相应故。即三途业。等者等於余三。谓二名白白业。三黑白业。即欲界善业。因中善恶杂故。受报亦爱非爱杂。四非黑非白业。谓诸无漏业无异熟故。对上黑白二业。立双非名。言众报相者。上三有相故。论云业集成就故。若俱舍意。其黑白业约相续说。以无一业及一异熟是黑亦白。互相违故。言相续者。或意乐黑。方便白。是为诳他行敬事等。或意乐白方便黑。如愍弟子现麤语等。若以意推。正以谄心而行敬事。亦可同时。余虽集第八俱舍第十六广明。七如田无量者因缘差别。谓识种为因。业田为缘。随田高下等殊。令种亦多差别。故论经云业田无量相。八凡圣差别者。即已集未集差别。出世未集。世已集故。九十二句定不定差别。前句明三种时报定不定。谓现作现得报名现受现报。次来生获报名生报。现作第三生去方得报名後受。於此三中各有定不定。谓前二时定。报通定不定。後一时报俱通定不定。第十句明乘非乘定不定。乘即三乘。唯修自乘业名定。乍修此乘复修彼乘名为不定。非乘谓世间。无运出义故。定者难度。不定者易度故。结中亦言八万四千者。惑因既尔。所起之业亦然。根等诸门皆成八万。翻此即显波罗蜜门三昧门等。

  又知诸根软中胜相。先际後际差别无差别相。上中下相。烦恼俱生不相离相。乘非乘定不定相。淳熟调柔相。随根网轻转坏相。增上无能坏相。退不退差别相。远随共生不同相。略说乃至八万四千皆如实知。

  第四释根中二。先别後结。别中十相为九差别。五六合故。一说器差别。谓说法所授之器。信等五根有下中上故。亦是钝中利。谓於教理受有迟速。及多少故。二根转差别。过未为先後际。现在已定。两望论差。谓前上中下根於三际中互望转变。若後转为中上前根则下。後转为下前根则增。是差别义。不转则平是无差别。故论云前後根。前根下增平故。三三性差别。谓约菩萨等三乘根性相形。为上中下。故不同第一通於三乘。四烦恼染差别。谓喜乐等五受根。随贪等烦恼得增上故。五六二相谓定不定差别。初句乘非乘。皆约熟不熟明。大乘中熟者定。不熟者不定。小乘中熟者不定。可转向大乘故。不熟者定。各随自乘而解脱故。若世间非乘熟者不定。可化入道故。不熟者报已定故。且暂舍之。即离世间中待时方化清净舍也。後句纯熟调柔一向是定。六随根网轻转坏者顺行差别。此知眼等根顺行境界得增上故。於中有三种顺行。一依身顺行。谓六入展转迭共相缚。如网鱼鸟不得解脱。故云根网。此行内境。二生灭顺。谓体是有为生住不久。故云轻。易可异灭故云转坏。三观行取相顺行。此行外境。即论经云取相。今文阙此。或根网中收。七声闻净差别。望凡夫二乘行增上故。以二乘根由灭障能成。故烦恼无能坏。八菩萨净差别。此通三种退不退也。三种即位证念也。九远随等者。示一切根摄差别。谓三无漏根总摄诸根。三者一始行。即未知当知根。二方便。即已知根。正在修道故云方便。三报熟者。即具知根。谓前信等共三无漏根生。而随优劣。三位不同。自始至末。故名远随。此之三根於修无学涅盘增上故。此上九中。初二约信等。三五七八并约三乘。通於诸根。四约五受。六约眼等六根。九约三无漏根。麤说可然。细说无尽。故结云乃至八万四千。

  又知诸解软中上。诸性软中上。乐欲软中上。皆略说乃至八万四千。

  第五例三稠林。谓性解欲。此三与根性相顺入。举一可反三隅。故皆略例。

  又知诸随眠种种相。所谓与深心共生相。与心共生相。心相应不相应差别相。久远随行相。无始不拔相。与一切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鉢底神通相违相。三界相续受生系缚相。令无边心相续现起相。开诸处门相。坚实难治相。地处成就不成就相。唯以圣道拔出相。

  第六释随眠。先总中晋及论经皆名为使。论云随顺逐转义。如世公使随逐众生得便系缚。即是随眠。眠伏藏识。随逐缠绕故。此唯约种。不同小宗。别有十二句。论摄为二。前六明何处随逐。後六明以何随逐。今初为五。一合初二句约心明处。初句於报心随逐。正显眠伏藏识。即久安处。而言深者。无始来有微细难知故。下句於非报心随逐。即转识分别事识不离现事而生。故但云心。即蹔回转处。二相应不相应者。约三界明处。唯与当界心相应。不与异界心相应。故论云欲色无色或上中下差别。无色惑微。所以名下等。虽则随眠性皆成就。随其现惑亦有不相应义。三久远随行相者。约地明处。论云随顺乃至有顶故。然有顶之言通有二义。一至金刚之顶。二至三有之顶。今取通大小义直云有顶。论经但云远入。今云久远。亦无始来上至九地顶故。四无始不拔相。此约时明处。处既无边时亦无始。唯智能怖随眠贼。既未曾有闻思修智。故不能拔出。五与一切禅定等者。此约行明处。由随眠随逐。令世间禅定等不能灭爱见等心。不能随顺正修行故。名为相违。故下偈云禅定境排仍退转也。後三界下明以何随逐。即显随逐之相。由此相故名为随眠。此有六种。一於上三有不断随逐。所以三有不断相似相续者。由有此使所系缚故。如世眠者不能起牀。二远时随逐。即於上无始时。令心相续现起无边。如世眠者梦心相续。三开诸处门者一身生随逐。谓於前一身之上。报非报心明随逐也。如世眠者梦中见闻。於中二义。一令眼等诸根门集生六种识时。使与同生。故云开门。此明外逐方便心。二论云及阿赖耶熏故。此明内熏报心。论经门字下更有集字。即赖耶集起之心。然是诸处通依故。今经义含耳。四坚实难治。即不实随逐。谓修禅等时不得真实对治故。不实坚实如世重眠。不得重触大声。无由起故。五地处等者。微细随逐。此於上有顶处。九地中六入处烦恼身随逐故。然九地有二义。一约三界九地。虽并成就。细故不知成处多少。如世眠者梦中谓觉。二以善慧为九地。十地犹有。故名微细不成就。此地中分有断除故。故下偈云。金刚道灭方毕竟。六离苦随逐。谓唯无分别智出世间圣道。方能拔出。如眠得触。

  又知受生种种相。所谓随业受生相。六趣差别相。有色无色差别相。有想无想差别相。业为田爱水润无明暗覆识为种子生後有芽相。名色俱生不相离相。痴爱希求续有相。欲受欲生无始乐着相。妄谓出三界贪求相。

  第七释受生稠林中十句。先总。後别。论通为八。一身种种。谓形类多故。二业种种。三住处种种。四四五二句色想上下种种。五同外色因种种。谓田等取外同喻故。六自体种种。名色与识俱生相依不离。是报自体故。七本顺生因种种。谓痴爱为本顺生求有。令有续故。八末後二句集苦谛种种。谓三求不同皆是集因。但集苦果。故云种种。上句显欲有二求。欲受即欲求。贪爱共取追求不已也。欲生即有求。爱生三有。自得胜身。复摄眷属故。言无始乐着者。显上二求之过。下句即邪梵行求。由心取着故。不知三界轮回。贪求三界小大无量之相。妄谓涅盘。谓或拍腹为道。或计无想非想为涅盘故。

  又知习气种种相。所谓行不行差别相。随趣熏习相。随众生行熏习相。随业烦恼熏习相。善不善无记熏习相。随入後有熏习相。次第熏习相。不断烦恼远行不舍熏习相。实非实熏习相。见闻亲近声闻独觉菩萨如来熏习相。

  八释邪气中。亦先总。後别。总云习气。既通二义。不可局於罗汉余习。虽标习气。别中皆言熏习。熏谓熏灼。如外香气。习谓习学。唯约有情。习必能熏以成气分。故云习气。即赖耶识以为所熏。以恒住一类是无记性可受熏故。前七转识以为能熏。由有生灭势力增胜。有增减故。能所共相和合。故名熏习。此如摄论及唯识第二。若依起信。真如亦能内熏。佛善友等以为外熏。内外和合以成气分。前中虽闻教等。亦因识能领受。故判识为能熏。今并通此。文中既有因熏於果等。定知熏习种成为气分义。别中十种差别。一与果现在非现在差别。谓过去善恶业因与今现果同起名行。不同起名不行。如人行施。令行人身亦常好施等。此即因习。二随趣熏者道熏差别。如从天来今犹鲜净。广明道习。如大威灯光仙人所问经。此即果习。上二皆是对过说今。三随众生行者。亲近众生行差别。此是缘习熏。故宜远恶近善慎所习也。所以昔王不立廐於寺而立之於屠。四随业等者。功业烦恼熏差别。功业者释经业字。谓是起作事业。拣非业因。如炼金之子宜教数息等。烦恼习者。如人爱眠眠滋转多等。五善不善等者。善业等熏差别。此业即是业因。以是善等三性。望来果称业故。如久行施者施心转浓等。上三唯约现世以明习气。六随入後有者。中阴熏差别。中有即是本有後故。如梵行人至中有内亦不染欲。七次第者。与果次第熏差别。谓修善恶业。於後有位。诸趣之中受果次第。习亦於果次第无差。上二约现望後以说熏习。八不断等者。离世间禅因熏差别。谓诸无漏定名离世间禅。修学无漏即是彼因。由未断烦恼。虽修无漏。亦为烦恼牵烦恼。随至无漏名为远行。行亦入义。九实非实者。同法异外道行解脱熏差别。同法释实。即三乘同佛法故。异外道释非实。在佛法外故名为异。行者上二之因。解脱者上二之果。各有熏习。好习本法故。曾修小乘。今虽学大先发小习。余可准知。此习邪正双明。约修证说。亦含三乘余习之相。十乘熏差别。唯就於正。约其见闻。故法华安乐行。令不亲近二乘。恐习成种故。前七约时。三世三有互望明习。通於善恶。八明恶随於善。後二约人。种种习气皆能了之。令成如来无习气之习气智故。

  又知众生正定邪定不定相。所谓正见正定相。邪见邪定相。二俱不定相。五逆邪定相。五根正定相。二俱不定相。八邪邪定相。正性正定相。更不作二俱离不定相。深着邪法邪定相。习行圣道正定相。二俱舍不定相。

  第九释三聚稠林。亦先总。後别。论通为五。总即第一有涅盘无涅盘法。三乘中一向定差别。无即邪定。有即正定。各於自乘定故。离此不定。此就种性。约位以明。外凡无涅盘。三乘圣人定有。内凡不定。又约一期久远。非究竟无。二善行恶行因差别。此约解惑以分三聚。谓正见是善行因。邪见恶行因。二见定起二行名之为定。言二俱不定者。无正慧决择。又不拨无因果。率之则可清升。任之则便鄙替。故曰不定。下不定仿此。三恶道善道因差别。此约行业以辨。四外道声闻因差别。此约位以分。飜彼八正名曰八邪。外道邪位定。正性离生圣人位定。已见道故。前三善根则名不定。五菩萨差别。此约修大乘者得失以分。着邪是失。所谓六蔽。圣道为得。即六度等。

  佛子。菩萨随顺如是智慧。名住善慧地。

  第三总结安住。文属入行。论意总结前三。故云前三种事成就方能安住此地。三种事即法师方便成就。智成就。入行成就。

  住此地已。了知众生诸行差。别教化调伏令得解脱。

  大文第四明说成就。亦摄善法行。辩才饶益多同彼故。文中二。先牒前总。

  佛子。此菩萨善能演说声闻乘法。独觉乘法。菩萨乘法。如来地法。

  次广显说成。有三成就。一智成就。谓知法知器知化仪故。二口业成就能起说故。三法师自在成就。得陀罗尼等成彼德故。各有佛子以为拣别。今初分二。先明随所知之法。二一切下随所依之器。此二何异前文智成入成。前二各别而知。今此总收以法逗器。今初所知法。即三乘一乘解脱差别。各含教证。教道以将化生令器熟故。证道以将度生令得解脱。正体度故。

  一切行处智随行故。能随众生根性欲解。所行有异。诸趣差别。亦随受生烦恼眠缚诸业习气而为说法。令生信解增益智慧各於其乘而得解脱。

  二随所依之器。文有三节。初总明。次能随下别显。後令生下结益。论主收为七种器。一说所法对器。自释云随应度者授对治法故。即总中二句。下是所说法。上句即所对之器。别中初能随及後而为说法。即上说所说法中间根等诸林。即所对之器。论经众生下有心字。即是心稠林。通为五种器。初众生心根性欲解五器。明所说法成就。谓十一林中此五正显已成信等法器。可随根欲等说。故别显之。三所行有异。含其二义。一约能行之行。名种种异行器。即上根等能行。二所行之境。即上根等所行。名譬喻器。总喻上五。故世稼穑具五因缘。彼所种之物成就堪用。一有心物。二有根益其生力。三有可生性。四含润欲发。五决定可生。喻上心等故云譬喻。四诸趣差别者。即定不定根转器。亦通上根等五。亦随下以彼生烦恼业熏难舍。要作同行巧辨方能化故。三令生下结成益。即随乘因能乘出器。以上诸义。不出自乘解脱。

  补义云。疏引论收此一段为七器者。以初总有二句为一器。次别中云能随众生根性欲解。准论经众生下有一心字。则以心根性欲解为五种器。後结成益中令生智慧。各於其乘而得解脱为一器。是为七种。中间所行有异等三句。即明上根等差别之义。故不分耳。

  佛子。菩萨住此善慧地。作大法师。具法师行。善能守护如来法藏。

  第二口业成就。曲分为二。先总明具说之德。二以无量下正明口业成就。今初。亦是智成就。以具法师行即是智故。而言说者护如来慧藏。通於说故。斯则内持於智。外口说故。何名具法师行。深妙义中具二十种功德故。一知时。二正义。三顿。四相续。五渐。六次。七句义渐次。八示。九喜。十劝。十一具德。十二不毁。十三不乱。十四如法。十五随众。十六慈心。十七安隐心。十八怜愍心。十九不着名利。二十不自赞毁他。慈氏论中说。具十德者名大法师。摄义具足。一善知法义。二能广宣说三处众无畏。四无断辩才。五巧方便说。六法随法行。七威仪具足。八勇猛精进。九身心无倦十成就忍力。

  以无量善巧智起四无碍辩。用菩萨言辞而演说法。此菩萨常随四无碍智转。无暂舍离。何等为四。所谓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

  第二正明口业中先略明。後此菩萨以法下广显。今初。先显名体。谓外以菩萨美妙言辞而演法义。名四无碍辩。内由智起。名四无碍智。次辩体者。此智即无漏後得为体。故云善巧。即上知法知机智也。次菩萨下约位显胜。以初地分得。此地任运。故无暂舍离。後何等下徵列名字。知缘法等无物碍故。法等皆智境界。从境分四。一法者法体。谓法自体有轨持故。即二空所摄即真之俗境。故论云远离二边生法所摄。如色碍相等。二义者法境界体。谓於体上差别境义。即上二空所摄真谛之境。故论云即彼远离二边生法所摄中如实智境界故。然得此真智者。由菩萨於生法二执所摄境中以智安住。求彼色等但是虗妄。即俗而真。是彼色等之中别义。上即远公之意。其犹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亦可不约二谛。法约自体。义约差别。谓十一色等虗妄分别之相。即是别义。言如实智者。称事实也。三词者正得与众生。谓得彼方言与他说故。故论云於彼如实智境中随他所喜言说正知。此释正得。随他言说正知而与故。此释与众生。四乐说者正求与无量门。谓乐说乃辞中别义。七辨剖析名无量门。论云於彼随他所喜言语。正知无量种种义语。随知而与故。

  上略明四无碍智。

  下广显中。理实此四通该一切。且约圆教以列十门。各有复次。论云後五是净者谓三行果。则显前五是三乘教理。通於染净。言十者一依自相。谓知事法体各殊故。二依同相。谓知理法若性若相各有同理故。三行相。此约时辨法。三世迁流故。上三知义。即是所诠。四说相。此知教法。上四皆约所知。五智相。此约能知。六无我慢相。此约所离明净。七小乘大乘相。此约所行。上二通辨诸乘行果。後三别约一乘。八菩萨地相。此约因行。後二知果。九如来地相。约体。十作住持相。约用。然十中法义则别。後二多同皆辞。则说於法义。乐说乃辞中别义。亦有以辞说於法。乐说说义。十中皆四无碍。即四种相。

  此菩萨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相。义无碍智知诸法别相。辞无碍智无错谬说。乐说无碍智无断尽说。

  二广显十中。初自相有四种。一生法自相。谓知色是变碍相等。二义者差别自相。谓知色有十一处等。上二约总别以分法义。後二同体义分。三想坚自相。想者起言所依。亦以慧心取彼二种相故。一随自所觉诸法相。二随彼所化言辞所宜相。以所觉法随彼言辞为彼生说。说无错谬。名为坚固。四彼想差别自相。想义同上。但以次第不息。以多异名坚固彼义。令他受乐名不断尽。此自相一门是总。

  复次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性。义无碍智知诸法生灭。辞无碍智安立一切法不断说。乐说无碍智随所安立不可坏无边说。

  第二同相。约性与相分於法义。一一切法同相。谓诸法同以无性为自性故。二有为法同相。同生灭故。谓观无常生灭门相。得入初句法无我性故。无我智境得成。是则生灭是常义也。三一切法假名同相。故云安立。所立之法已是假名。更以言诠假名而谈。名不断说。四假名假名同相。谓不坏前假名。更以异异无边假名说故。重言假名。

  复次以法无碍智知现在法差别。义无碍智知过去未来法差别。辞无碍智於去来今法无错谬说。乐说无碍智於一一世无边法明了说。

  第三行相中。约三世以分法义。一生行相。现法缘生故。设知过未亦名现在。以三世皆是当世现在故。故论云过去未来彼彼世间摄受故。二已生未生行相。设知现在亦名过未。以现是过家未未家过故。是则当世而知名法。逆见过未能知现在。是则名义。为菩萨知境。三物假名行相。总说三世之物不谬故。四说事行相然所说事中。不出三世总相物中。故云一一世。但曲明异异事法。故云无边法明。

  复次以法无碍智知法差别。义无碍智知义差别。辞无碍智随其言音说。乐说无碍智随其心乐说。

  四说相中。约本释以分法义。一修多罗相。故但云法。二解释相。所以名义。三随顺相。随类言音故。四相似说相。谓随心乐闻何法。宜何譬喻。说似彼心故。

  复次法无碍智以法智知差别不异。义无碍智以比智知差别如实。辞无碍智以世智差别说。乐说无碍智以第一义智善巧说。

  第五智相。约法类以分法义。一现见智。二比智。比即类也。然所知境即是二谛。法比等智是无碍体。从体立称。不同前後。又法比等智通於大小。四无碍智唯局大乘。故涅盘说。唯菩萨有。声闻设有少故名无。若就二智所观。普通大小。约能观智。唯局大乘。於大乘中。依观所取能。以立法类。一法智观如故云现见。谓观差别二谛。同如不异故。二比智。即观前能观如实分别之智。类余亦尔。类何等耶。比知如前差别。即如实故。三欲得方便智。谓此是相见道。依真假说。後得智摄。故云世智。若欲得第一义。假说以为方便。四得智。谓以世智说而与第一义相应。非颠倒异。方名乐说。故云善巧。可以证得第一义故。余如唯识杂集各第九瑜伽十六说。

  复次法无碍智知诸法一相不坏。义无碍智知蕴界处谛缘起善巧。辞无碍智以一切世间易解了美妙音声文字说。乐说无碍智以转胜无边法明说。

  第六无我慢相中。约真俗以分法义。一第一义谛无我。故云一相。言不坏者。不坏无我故。若言我知无我我证无我。则坏无我。以有能所故。二世谛无我故云蕴等。迷蕴着积聚我。迷界着异因我。计种族别故。迷处着欲我。计为生门能受入故。迷谛缘起着作我。皆明因果有造作故。并是法我。亦通人我。今随顺观察世谛缘生无实以为对治。得入第一义法无我。名善巧方便。故蕴界等是菩萨智境所治之义。三说美妙无我。惬情称美。顺理为妙。四说无上无我。故云转胜。辞中差别故云无边法明。

  复次法无碍智知一乘平等性。义无碍智知诸乘差别性。辞无碍智说一切乘无差别。乐说无碍智说一一乘无边法。

  第七大小乘相中。约权实以分法义。以知实为法。知权为义。会三归一为辞。开方便门为乐说。一观相。谓一观不异。唯一事实故。二性相。就彼根性有三乘故。三解脱相。会彼三乘同归一实。解脱相中无差别故。论云依同解脱。不惧者法华云今我喜无畏。但说无上道故。四念相。即开方便门。随机念异心行不同。以多法明说诸乘法。然皆为一事。故论云随顺解脱。

  复次法无碍智知一切菩萨行智行法行智随证。义无碍智知十地分位义差别。辞无碍智说地道无差别相。乐说无碍智说一一地无边行相。

  第八菩萨地相中。约地体相以分法义。一智相。一切菩萨行者总标也。何者是耶。谓所证法行能证智行。何以此二名菩萨行。以智契如故。故经云智随证。论云观智说故。此菩萨行即十地智体。二说相。谓体虽一智相有十。地分位故。然此分位由心差别。故论云十地差别者谓心。而名说相者约口言也。以论经云义无量者说十地差别。故作是释。斯则异前义大。三与方便相。谓巧说十地。授与众生。不颠倒教授。与地证道无有差别故。四入无量门相。入诸地相差别故。

  复次法无碍智知一切如来一念成正觉。义无碍智知种种时种种处等各差别。辞无碍智说成正觉差别。乐说无碍智於一一句法无量劫说不尽。

  第九如来地相。约真应以分法义。谓一法身相。即始本无二之法身。故云一念成正觉。二色身相。种种时者随何劫中。种种处者随何国土依报事。各差别者随何等佛身。上报事三成正觉相。通说正觉。十佛差别故。四说相佛德无尽故说亦无尽。

  复次法无碍智知一切如来语。力无所畏。不共佛法。大慈大悲。辩才方便。转法轮。一切智智随证。义无碍智知如来随八万四千众生心行根解差别音声。辞无碍智随一切众生行以如来音声差别说。乐说无碍智随众生信解以如来智清净行圆满说。

  第十作住持相。约诸佛能说德所说声教以分法义。一觉相。即作住持德。觉法性相故。语者随自意语。随他意语。随自他意语。此能说法故。十力破魔。憍慢无畏伏外道。不共异二乘。慈悲故常说。辩才故能说。方便者随顺物机。转法轮者正说。此上皆一切智智随证。二差别相。知佛随心种性等。差别声教故。三说相。用前音声差别说故。四彼无量相。异异说故。随信解者示现菩萨无尽乐说故。以如来智等者诸佛法身以利生为行。此行合智故无垢清净。不可破坏故云圆满。此地分得故用之而说。

  佛子。菩萨住第九地。得如是善巧无碍智。得如来妙法藏。作大法师。

  大文第三法师自在成就。中二。先牒前标後。二得义下正显成就。有四种事。一持成就。得不失故。二说成就巧能演故。三问答成就。断疑网故。四受持成就。更受胜法故。则前三自分。後一胜进。又前一释得妙法藏。後三释作大法师。於此四种皆无缚着。即摄第九回向也。

  得义陀罗尼。法陀罗尼。智陀罗尼。光照陀罗尼。善慧陀罗尼。众财陀罗尼。威德陀罗尼。无碍门陀罗尼。无边际陀罗尼。种种义陀罗尼。如是等百万阿僧只陀罗尼门皆得圆满。以百万阿僧只善巧音声辩才门而演说法。

  第一持成就中分二。初列十持。持先已得。後此菩萨得如是下用前十持。持当所得。今初。先列十持。并从所起业用立名。初三起意业。次三起身业。後四起口业。一持义。二持教法。三持能知智。四善软者慈光摄受。五刚强者善慧降伏种种施为故。六上供诸佛下摄贫穷。故名众财。七於大乘中陿劣众生。示教大乘威德胜利。令生善故。八不断辩才。智常说故。九无尽乐说深说故。十种种乐说广说故。後如是下总结。以百万下显持之用。

  此菩萨得如是百万阿僧只陀罗尼门已。於无量佛所一一佛前悉以如是百万阿僧只陀罗尼门听闻正法。闻已不忘。以无量差别门为他演说。

  二持当得中。闻已不忘正显持义。为他演说。亦持之用。

  此菩萨初见於佛头顶礼敬。即於佛所得无量法门。此所得法门非彼闻持诸大声闻於百千劫所能领受。

  第二明说成就中三。初显所受法多。

  此菩萨得如是陀罗尼。如是无碍智。坐於法座而说於法。大千世界满中众生。随其心乐差别为说。唯除诸佛及受职菩萨。其余众会威德光明无能与比。

  二能广开演。

  此菩萨处於法座。欲以一音令诸大众皆得解了。即得解了。或时欲以种种音声令诸大众皆得开悟。或时心欲放大光明演说法门。或时心欲於其身上一一毛孔皆演法音。或时心欲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形无形物皆悉演出妙法言音。或时心欲发一言音周徧法界悉令解了。或时心欲一切言音皆作法音恒住不灭。或时心欲一切世界箫笛钟鼓及以歌咏一切乐声皆演法音。或时心欲於一字中一切法句言音差别皆悉具足。或时心欲令不可说无量世界地水火风四大聚中所有微尘。一一尘中皆悉演出不可说法门。如是所念一切随心无不得者。

  三明起说自在。

  上二说成就竟。

  佛子。此菩萨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咸至其前。一一皆以无量言音而兴问难。一一问难各各不同。菩萨於一念顷悉能领受。仍以一音普为解释。令随心乐各得欢喜。如是乃至不可说世界所有众生。一刹那间一一皆以无量言音而兴问难。一一问难各各不同。菩萨於一念顷悉能领受。亦以一音普为解释。各随心乐令得欢喜。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满中众生。菩萨皆能随其心乐。随根随解而为说法。承佛神力广作佛事。普为一切作所依怙。

  大文第三问答成就。初一界答难。二明一切世界。

  佛子。此菩萨复更清净成就智明。假使一毛端处。有不可说世界微尘数诸佛众会。一一众会。有不可说世界微尘数众生。一一众生。有不可说世界微尘数性欲。彼诸佛随其性欲各与法门。如一毛端处。一切法界处悉亦如是。如是所说无量法门。菩萨於一念中悉能领受无有忘失。

  第四受持成就。

  上通明地行竟。

  下明位果。

  佛子。菩萨住此第九地。昼夜专勤更无余念。唯入佛境界亲近如来。入诸菩萨甚深解脱常在三昧。恒见诸佛未曾舍离。一一劫中见无量佛。无量百佛。无量千佛。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佛。恭敬尊重承事供养。於诸佛所种种问难。得说法陀罗尼。所有善根转更明净。

  大文第二明位果。三果同前。但此初调柔果中。见佛缘。初依内证见佛法身。後依三昧见佛色身。余可知。

  譬如真金。善巧金师用作宝冠。转轮圣王以严其首。四天下内一切小王及诸臣民诸庄严具无与等者。

  二喻明。

  此第九地菩萨善根亦复如是。一切声闻辟支佛及下地菩萨所有善根无能与等。

  三合。

  佛子。譬如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身出光明。二千界中幽远之处。悉能照耀除其黑闇。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能出光明照众生心。烦恼黑闇皆令息灭。

  二教智净。

  此菩萨十波罗蜜中。力波罗蜜最胜。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

  三别地相。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九善慧地。若广说者。於无量劫亦不能尽。

  第四结说地名。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善能统理自在饶益。能为一切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分别演说波罗蜜行。随众生心所有问难。无能屈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於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萨若发勤精进。於一念顷得百万阿僧只国土微尘数三昧。乃至示现百万阿僧只国土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

  第二摄报果。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於此数。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三愿智果。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无量智力善观察最上微妙世难知普入如来秘密处利益众生入九地总持三昧皆自在获大神通入众刹力智无畏不共法愿力悲心入九地

  第三重颂分中二十四偈。分三。初十九偈颂地行。次四偈位果。後一结叹。今初具颂上四分。初二颂法师方便。

  住於此地持法藏了善不善及无记有漏无漏世出世思不思议悉善知若法决定不决定三乘所作悉观察有为无为行差别如是而知入世间

  次二颂智成就。

  若欲知诸众生心则能以智如实知种种速转坏非坏无质无边等众相烦恼无边恒共伴眠起一义续诸趣业性种种各差别因坏果集皆能了诸根种种下中上先後际等无量别解性乐欲亦复然八万四千靡不知众生惑见恒随缚无始稠林未除翦与志共俱心并生常相羇系不断绝但惟妄想非实物不离於心无处所禅定境排仍退转金刚道灭方毕竟六趣受生各差别业田爱润无明覆识为种子名色芽三界无始恒相续惑业心习生诸趣若离於此不复生众生悉在三聚中或溺於见或行道

  三七偈颂入行成就。

  住於此地善观察随其心乐及根解

  四有八偈颂说成就。於中初半偈颂智成就。

  悉以无碍妙辩才如其所应差别说处於法座如师子亦如牛王宝山王又如龙王布密云霔甘露雨充大海善知法性及奥义随顺言辞能辩说

  次二偈颂口业成就。其中诸喻长行所无。

  总持百万阿僧只譬如大海受众雨总持三昧皆清净能於一念见多佛一一佛所皆闻法复以妙音而演畅

  後五偈半颂法师自在成就。於中初偈半颂持。

  若欲三千大千界教化一切诸羣生如云广布无不及随其根欲悉令喜

  次一偈颂说。

  毛端佛众无有数众生心乐亦无极悉应其心与法门一切法界皆如是

  次一偈颂问答。

  菩萨勤加精进力复获功德转增胜闻持尔所诸法门如地能持一切种十方无量诸众生咸来亲近会中坐一念随心各问难一音普对悉充足

  後二偈颂受持兼颂问答。

  住於此地为法王随机诲诱无厌倦日夜见佛未曾舍入深寂灭智解脱供养诸佛善益明如王顶上妙宝冠复使众生烦恼灭譬如梵王光普照住此多作大梵王以三乘法化众生所行善业普饶益乃至当成一切智一念所入诸三昧阿僧只刹微尘数见佛说法亦复然愿力所作复过此

  第二四偈颂位果。

  此是第九善慧地大智菩萨所行处甚深微妙难可见我为佛子已宣说

  第三一颂结说。

  第九善慧地竟。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