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 佛教经典 净土圣贤录续编

种莲集

净土圣贤录续编 胡珽 6423 2024-04-08 16:52

  

  莲归居士辑净土圣贤录续编。采访往生事实。共有百数十条。而续得於书成之后者。正复不少。余为另列一编。不分门类。不序先后。随闻见而记之。名曰种莲集。取思齐大师句。与君同作种莲人之意。以俟后之辑三编者采取焉。

  道光三十年秋九月。净业学人陈本仁识。

  善隆

  善隆。台州临海县人。年十六。出家於苏州白龙寺。参念佛是谁话。有省。夜坐不卧。过午不食。茹淡斋三年。刺舌血。书华严法华二经。日持佛名六万。莲华经一部。礼佛一千六百拜。准为定课。冬夏一衲。不妄谈。力行致疾。益加精进。一夕於禅观中。闻空中报曰。汝当得中品生。慎勿退息。遂屏诸药石。一心西迈。至四月六日。端坐而逝。时在道光二年。年二十六。

  达禅

  达禅。姓狄。嘉善人。出家於本邑景德寺。尝两修般舟三昧。后住北港荻秋庵。佛声常彻户外。见人即警策生死。一日谓其徒净玉曰。我明年定去矣。汝等勿忘净土法门也。次年。诣清净庵。主念佛期。至第三日。示疾。仍入堂念佛。逾时。端坐化去。

  王君荣

  王君荣。太仓人。自幼持戒参学。见地超卓。后修净土。日课佛号万声。康熙五十六年。八月二日。预知时至。请净名庵。乾行长老至。令作证明。日方午。乾师曰。归期盍於后日。答曰。吾决定今日矣。遂索笔作偈。合掌而逝。遗命以龛敛。其女抱以入龛。力不能胜。因默祷之。忽然轻举。年八十一。

  唐景垣

  唐景垣。字筠谷。元和国学生。勤修净业。每持名时。以指代珠。年七十四。无疾而卒。气绝逾时。犹指动作屈数状。

  沈载元

  沈载元。字桂萼。自号可僧。吴江人。中年业贾。六旬余。辍业潜心净土。长斋课佛。日满万余。性慈恕。有所余。辄济贫放生。嘉庆十六年秋。有僧贸然而来。直趣卧所。略谈数语。洞彻元微。并属他日临终。戒眷属勿哭。言讫而去。载元感之。炷香门外。遥申敬礼。其年冬。示疾。佛声不绝口。绝粒饮水者七日。至十二月六日清晨。令然烛四十八对。堂中设香案。洗体易衣。端坐合掌。朗诵佛名。呼眷属同声助之。顷之鼻气如烟。声渐微而绝。年七十二。及殓。貌如生。

  王际良

  王际良。金山县人。年五旬。归依三宝。念佛放生。笃志不倦。其年二月初。有疾。屏诸医药。日夜持名。绝口不言家事。唯曰。日望。我其行矣。至期果然。死二日。索取数珠。殁后。犹紧捻不脱。

  夏耀文

  夏耀文。华亭人。持斋念佛。一心净土。四十余年。举家不茹荤酒。道光四年十月。微疾。至十四日。命掖起。合掌念佛而逝。遗命龛殓。入龛时。体软项温。颜色不变。年七十五。

  曹居士

  曹居士。不详其人。持斋念佛。精进有年。而虚怀汲汲。若恐临终之不获效者。道光二十年冬。微疾。一日其子晨省。见其面色有异。指空中曰。汝见佛及众菩萨乎。吾不图持名功德之至於斯也。汝作证明。吾随佛西归矣。言讫而化。

  邵媪

  邵媪。常熟邵子寅。茂才之母也。素奉佛。道光十八年十二月。微疾。忽谓子寅曰。尔於明日。迎妹归。子寅从之。而莫测其所谓。次日。妹归。媪曰。吾今日欲逝。以了母女因缘耳。女闻而哭。媪笑曰。死生一幻相也。遂与言他事。至午。曰。时至矣。子寅问何往。媪以手指空曰。佛来。遂逝。

  张氏

  张氏。金山县人。归王生。其伯姑王氏。修净业往生。事见净土圣贤录续编。张氏自幼即信净土。为人淡朴。素善病。而念佛不辍。受三归五戒。不愿有家缘。幼已许字。遂於嘉庆二十年于归。年余归宁母氏。适病剧。延道俗行人同声念佛。亡何。喘急。属扶起。面西坐。诵弥陀经及佛名。目荧荧上瞩。面含笑容。顷之。乃瞑。

  丁氏

  丁氏。金山人。即张氏姒也。其伯姑王氏。劝之念佛。同日秉受归戒。王先逝。丁氏见其临终正念。愈自感奋。克时课诵。回向西方。居常作诸功德。并戒杀放生。一师王氏遗法。有女适太原。病瘵。教之念佛。安然化去。逾年。丁氏病中满。转侧维艰。临终。力疾起。面西坐。呼家人诵弥陀经及佛号。甫百余声。观其若有注视。问见佛菩萨否。首微颔之。顷之声息俱灭。时在道光八年五月九日。

  

  高士桢。字延三。钱唐人。其先世居山阴梅里。故自号梅溪道人。年五十一。病入冥中。游视地狱。有冥官属云。尔今回去。要一心念佛。一心行善。定能出苦。士桢识之。三日而苏。病良已。发心念佛。行诸善法。回向西方。并转以教人。如是二十五年。至年七十五。临终三日前。自知时至。曰。今离苦恼矣。奉劝世人。及早修持。无诒后悔。泊然而逝。时在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

  丁世济

  丁世济。字子沂。元和庠生。年五十。归依杯渡海公。法名广如。精修净业。历十载不倦。道光二十五年冬。有疾。每夜必念佛千声。弥陀经三卷。发愿文一徧。一夕诵至净光照我之句。忽微笑曰。我今见佛净光矣。十一月十三日。夜将半。诸眷属环坐榻前。忽闻异香浮空而至。渐满一室。共异之。次日世济索笔作偈。礼似七绝二首。而字迹模糊。但识其末后句。有我便回家见佛六字而已。至夜合掌。念佛而逝。年六十一。

  陆孺人

  陆孺人。苏州人。归太学生包心愚。事姑孝。尝侍疾。不解带者。累月。心愚故勇於为善。凡造桥修路。施衣放生诸事。恒戚然於心。孺人必尽力赞成。幼尝浮海参普陀。中年后。足不踰阈。晨起诵经咒。及佛号。四十年中。无一日闲。道光二十七年。四月初。感微疾。告子妇曰。夜梦古衣冠三人相招。谓我念佛。至诚。即日令我见佛矣。初八日凌晨。西向念佛而逝。年八十五。

  邱逢泰

  邱逢泰。字星阶。长洲廪生。少有咯血疾。其年夏。疾大作。忽信佛乘。延在经茂公。床前诵佛号。疾有间。杜门不出。徧阅净土诸书。道光二十九年夏。疾复作。念佛不辍。趺坐合掌而逝。父维洛副贡生。素行善。修净业。未几亦念佛而逝。

  钱氏

  钱氏。名兰贞。苏州人。幼即居止端庄。适顾淦为妻。后因怀孕。遘疾甚危。半体皆冷。神识瞀乱。有至戚省之。劝其夫。立誓戒杀。诵观音圣号。从之。三日。汗下。其疾若失。自是钱氏归心净业。每夜焚香。诵大士号。虽严寒酷暑勿间也。道光二十八年冬。染咯血疾。渐增剧。延至二十九年。十月八日。忽曰。苦海茫茫。三日可出矣。初十日。清晨。令设香案於床右。曰。今日决定往矣。口中仍诵大士号。顷之。忽称阿弥陀佛。至申刻。声渐微。向西吉祥而逝。翌日天明。顶相犹温。年二十九。

  钱文彬

  钱文彬。字养愚。苏州长洲县人。每日晨起。默修十念法。作善事。皆隐行。尝出千金。放诸鱼鸟。素患咯血疾。年四十一。病剧。请在经茂公。归依。病中喜听诵佛声。临殁前一日。延灵鹫福海和尚至。床前。供佛设座。受菩萨戒。留僧数人。轮流念佛。次日晡时。亟命扶掖起坐。谛视佛像而逝。时在道光二十八年。二月二十五日。

  钱文灿

  钱文灿。法名空相。字安轩。即文彬弟也。弱冠时。遇吴宗魏指示净业。归依见心和尚。从灵鹫义公受菩萨戒。长斋念佛。二十余年。尝刊念佛警策。广为施送。灵鹫募建丈六三圣像。绌於赀。文灿赞成之。虞山有古剎。亦募建三圣。则独任之。天台国清寺铸铜钟。亦半赖其力也。放生济贫。岁以为常。道光三十年夏。下痢令人往虞山。延道友张元祺至。曰。吾与君系生死交。病亟矣。请君一助。元祺曰。诺。日与念佛。每昏沈欲睡即策励之。已而元祺欲返家。文灿曰。吾四日中。可无恙。过此不能待矣。元祺如其言。及四日后复至。则昏沈益甚。元祺以闻启初传。与之细论(传见净土圣贤录前编)。文灿涕泪并下。遂猛力念佛。自未至亥。神识顿清。彻夜无倦。天将旦。手作莲华状示张。遂右胁而逝。时七月初四日也。遗言丧中不用荤酒。年四十三。

  定意

  定意。未详其所出。中岁出家。精持戒律。主锡丹阳嘉山隆庆寺。同治纪元。避地楚水宝严。提倡莲宗。率众念佛。精纯靡间。日诵佛名五万。净忏二时。虽寒暑不逾。四众归心。咸以嘉山老人尊之。乙丑元日。豫刻逝期。日饮清水两盏。至初七日平明。礼净土忏毕。趺跏西向。端坐而逝。邻人闻莲华香。经时不散。

  明舟

  明舟。秦邮毛氏子。幼从观音净全剃染。年十八。受具临泽安乐寺。以赴应为业。后遇永清主人。授以净土法门。遂发心念佛。嗣往来秦塘。日研深义。信心益固。常率众持名。虽烛跋香销。犹自哀吁佛前。愿速生安乐。利济有情。故遐迩倾心。虽阐提辈。亦稽首归依也。同治乙丑三月。返别知交。五月朔示疾。至十二日平明。礼佛入龛。同众念佛名者。定香四炷。至午声渐微。视之逝矣。秦邮僻处湖滨。二十年来。莲宗之振。至家弦户诵。盖舟有以启之也。

  汪善庆

  汪善庆。字阆仙。号法如。淛之仁和人。少孤。随母氏庄。就傅外家。性至孝。极聪慧。年方舞勺。即入頖宫。及母卒。丧葬尽礼。聘朱氏未娶。遭粤匪之乱。孑然一身。逃至江北吕泗场。值同里清修之许灵虚者。延为西宾。居恒尝作出世想。会西来徐居士。授以持诵法门。由是精心内典。一切经义。过目无遗。迨许返淛。移住扬州藏经院。茹素十余年。每静坐。寡交游。凡来问道者。无不倾心开导。体素瘠。经禅劳惫。輙头眩咳[口*敕]。然犹念佛不懈。同治九年闰月疾笃。聚诸友告曰。西方境界好。吾於二十三日长往矣。至期果逝。神色不变。越日将殓。抚其顶。气尚温。时年四十有二。所着藏龙集。见珠集。台宗四教。断证图颂。及病中吟百首。行世。

  静波

  静波。草堰场人。年二十。剃染於义阡寺。专心净土。受戒后。往来常州天宁。扬州高旻藏经等寺。性情淡定。终身无异。兼能念佛不懈。常礼佛七。屏心息虑。人罕能企。嗣往金山。数载楼居。足不踰桄。忽一日沐浴更衣。亲诣丈室拜辞。曰。七日后。吾西归矣。果於同治十三年四月初十日毫无疾苦。念佛趺跏而逝。斯诚无有去住者。年八十有二。

  易特墨太夫人

  易特墨太夫人。法名莲如。满洲正红旗人。勤俭仁慈。睦族情殷。惠周姻党相夫教子。孜孜不倦。故依太守勒通阿札分转拉芬阿。二公出仕。卓着政声。秉母训也。太夫人。中年茹素。潜心净业。每日定课。诵佛号两万数。无间寒暑者。二十余年。光绪元年。寿六十二岁。忽於冬月望后。神气不爽。告家人曰。我见佛像数尊。泉童男女。手执幡幢均来接我。已自定期於二十七日午时。往生西土。因将存储衣饰。表散媳女诸人。并嘱持身处世。俱以方便为本。余无他言。届期趣令阖宅眷属。环跪诵佛。遂即合掌趺坐。朗宣佛号而逝。

  余慎行

  余慎行。法名净阿。扬州甘泉人。夙精骨董学。遂业以谋生。眷属缘尽。孑然独处。同治乙丑。闻藏经院开念佛道场善知识云集焉。聆音仰慕持念茹素。皈依入院。护持道场。以放生物。礼佛七为事。终岁无惰容。光绪乙亥冬。忽染微疾。念佛倍切。除夕对众曰。速具香花供佛。吾将逝矣。迨力微细。坚令侍者。暨诸善众。助念而寂时年六十九岁。

  玉峰法师

  古昆字玉峰一号恋西。志净土也。江西广信人。年十余龄。投普宁寺出家。灵根宿具。初读诸大乘经。即了大意。继受具戒。於天台国清。志遵梵网。随众参禅。力究宗旨。忽闻钟声。恍然有省。后阅幽溪圆中钞。密符自心。增益法喜。遂立坚固誓愿。严持戒律。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自行化他。惟诚惟恳。僧俗从而化者甚众。开示后学生死之苦。其言痛切。闻者流泪。教人念佛。日有定课。持名计数。或一万二万。乃至十万。随人心力。中无间断。毕命为期。如此不退。命终之后定生净土。此是前人已验之法。可信无疑。又复着书多种。阐扬净土法门。易行易成。功超众行。若肯遵行。决不相赚。仍复刊印大乘经律。石刻弥陀宝典。流通正法。用报佛恩。及余种种胜行。难以尽述。光绪十五年。明州西方寺僧净果。请居西方寺。以寺名合於本愿。遂定居焉。师自发心直至临终。日持佛名六万。二时回向。寒暑无间。永为定课。光绪十八年。七月初六。午饭后觉腹微胀。次日净果延医诊视。医云脉已全无。不须用药。而师面西趺坐念佛。并无他语。精神爽健。过於平时。医生叹为希有。净果云。请众师念佛相助可否。师应诺。於是请僧八人。向西长跪。称念弥陀圣号。约一枝香。甫至申刻。见师合掌。猛力念佛数百声。怡然而叙。初九日入龛。面色津润。顶上犹温。次年二月望日茶毗。僧俗送者数百人。火既发龛门先脱。见师趺坐俨然如生。猛焰既炽。众见顶上现佛十尊。两手各现佛像一尊。盖师生前。尝於顶上燃香十炷。供养十方诸佛。两手各燃一指。一供释尊。一供弥陀。故於阇维之际。顶手现佛。实为真诚所致。希有之瑞。於戏生为净土领袖。殁后胜品往生。无可疑者。前有沈朱吴三太史。就师问道。极赞师之道行。实为末世津梁云云。

  愿登师

  思岸字愿登。杭州钱塘谢氏子。少业儒为诸生。觉世无常。皈心三宝。宗教知识参扣略徧。后听玉峰法师开示。欲求脱苦。惟有念佛一法。最易成就。遂乃发心日持佛名六万为定课。平生所作功德。悉皆回向净土。同治壬申。受五戒於海潮寺。复深厌尘劳。早求解脱。於光绪九年。乃将家务付嘱二子。径往郡西护国寺。礼僧敬峰出家。是冬受具戒於萧山祇园寺。仍回护国。专精净业。积劳既久。忽染病魔。虽经医治。旋愈旋发。二子思慕迎养於家。别除一室。以为修净之所。迨至光绪十五年秋。忽患痢疾。医药罔效。然饮食虽减。而念佛愈切。至九月初十日。忽谓其子曰。吾往生期至。可请僧於家。起佛七助我西归。自定十二日起一。谓僧朗峰曰。还有七日。至十五日。执僧廷山手曰。止有三日。吾当去也。至十七日四更问何时。其子答云。丑时也。曰丑时是十八日。子是我往生之期。可请诸师念佛相助。遂随众念佛。约香一枝半。忽瞑目无声。良久忽开眼合掌。向众人称谢云。我已亲到西方。亲见阿弥陀佛及二大士。仰荷佛慈。赐我净衣。观音大士水洒我顶。又见莲池大师。为众说法。又睹七宝池中。众宝莲中有我生处。承佛慈悲。命我回来告知众人。我已得生净土。奉劝诸位。专精念佛。他日净土相见可也。复索净水三饮。吉祥而卧。念佛数十声。泊然长往。次日入棺。顶犹温手。

  杭城数十年来。专勤念佛。往生净土者。固不乏人。昭明显着。征信无疑。惟愿登师一人而已。於戏若非夙具灵根。焉能有如是哉。书此以为修净业者劝。

  谢春华

  谢春华。杭州钱塘人。习卖衣业。禀性和直。与人无争。事亲至孝。未尝忤颜。凡遇善举。竭力相助。所谓茹素念佛。则未能行。光绪十年忽染虫胀之疾。医祷无效。呻吟待尽而已。有表弟朱居士金伯者。久亲佛法。参叩知识。禅宗旨趣。多所发明。一日来谓春华曰。观兄所患病苦。实是宿世业障。若不立大善愿。念佛忏悔。恐难消除。春华首肯。遂立愿。终身戒杀放生。志心念佛。既立愿已。朱居士教之。共念阿弥陀佛四十九日为期。是晚梦僧与一药丸令吞之。既寤觉腹中响动。连下数次。当即身安。不三日病尽痊愈。自此信心恳切。念佛靡间。凡有佛会。无不身预。迨至光绪十五年。夏初偶染微疾。饮食少进。而念佛益切。至四月二十六日。梦中亲见西方三圣。知是往生之兆。遍告亲友。将生净土。谓姚居士明斋云。二十八日。我当西去。可来念佛相助。曰二十八日不暇不能来。又云二十九可否。曰二十九亦不暇。复云若如此。定於五月初一去如何。曰初一当来送行可也。至期澡沐更衣。面西端坐。谓诸子曰。汝等若有孝心者。念佛助我。慎勿哭泣。既而善友俱集。同称佛号约半枝香。举手合掌。谢众助道。仰目视空。若有所见。合掌向空。含笑而逝。殁后众闻异香。数日不散。实为希有者也。

  种莲集(终)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