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集》分为语录、文录、别录、外集、续编、补录、年谱、附录等八部分,同时收录有王阳明门人弟子、同僚、友人及历代文人学者所撰写的有关王阳明本人及著作的文章。在尽量保留原版面貌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对全书做了精心的编排和修订。一方面保留了历史版本的原貌,另一方面也尽量吸收了当代的研究成果,便于读者参考使用。
-
菜根谭
《菜根谭》,明代洪应明著。揉合儒家中庸、释家出世、道家无为等思想,并结合自身经验,形塑为一套出世入世的法则。书名取自宋朝作家汪信民:“人就咬得菜根,则百事可成。”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是道士,但是其胸怀宽厚,见闻广博,经常出入私塾和佛寺,精通释、道、儒,该书即为三教思想融合之物。明朝洪应明《菜根谭》、陆绍珩《小窗幽记》(又名“醉古堂剑扫”)和清朝王永彬《围炉夜话》一起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
诗说
《诗说》,三卷,清惠周惕著。此书对毛公《诗传》、郑玄《毛诗笺》、朱熹《诗集传》都不专主,多以己意考证。大旨谓《大雅》、《小雅》的区分是根据音,而不是以政来区分;“正雅”、“变雅”美刺陈错,不必分《六月》以上为正,《六月》以下为变,《文王》以下为正,《民劳》以下为变。又疑《周南》、《召南》二十六篇全为房中之乐,不必定指某人。提出《周南》、《召南》之分,郑玄笺误以为文王;天子、诸侯都得有颂诗,故《鲁颂》不为僭越。这些说法都有理有据。但亦偶有未安之说,如以“颂”兼美刺,与“诵”相通之类。今存《四库全书》。
-
阳明先生文集
本书为明代黄绾编撰的《阳明先生文集》,包括文录五卷、外集九卷、别录十四卷;后有传习录、续传习录等。王守仁之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 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 。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
仪礼注疏
《仪礼注疏》,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玄与公彦有《周礼注疏》已著录。此书为记载周至战国时期儒家传习礼仪的最早著作。自西汉高堂生所传《士礼》今文本,数传而有大戴(戴德)本、小戴(戴圣)本及刘向《别录》本。郑注兼取今文本及古文本十七篇(出自孔子壁之《仪礼》五十六篇,其中十七篇与今文经大体相同),“其从今文而不从古文者,则今文大书,古文附注”;“从古文而不从今文者,则古文大书,今文附注。”其所以不采大、小戴本,因为别录本“尊卑吉凶,次第伦序,故郑用之,二戴尊卑吉凶杂乱,故郑不从之也。”(《四库全书总目》),贾公彦据郑注而又依齐黄庆、隋李孟悊之疏而益之,定为今本。其书自明以来刻本舛误殊甚,顾炎武《日知录》及阮元校勘记曾指出多处,可供读时参考。此编十七卷次第为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此目排列顺序先人事,后鬼神,较之二戴本为合理。自“丧服第十一”以下都属丧葬祭祀的仪礼,且繁文缛节,不胜其扰。有《四库全书》本,《十三经注疏》本。
-
毛诗指说
唐成伯屿撰。伯□之生平始末无考,除此书外,尚撰、《尚书断章》等书。此编共四篇,一为兴述,阐明所谓先王陈诗观风之旨,论述孔子删定《诗经》正雅的原由。二日解说,首先阐释诗义,而后为风、雅、颂,以下分别为《周南》、《访传序》、篇章、后妃,终以《鹊巢》、《驺虞》,其大略即举《周南》一篇,隐括论列,引申以及其余。三为传受,详细备列齐、鲁、毛、韩四家授受次序及世次,并后儒训释源流。四曰文体,凡三百篇中句法之长短,篇章之多寡,措词之异同,用字之体例,皆胪举而详述,颇似刘氏《文心雕龙》的体例,大盖为作者说经之余论。成氏于书中,认为《诗序》首句为子夏所传,以下则为毛苌所续,这一说法,实发端于伯□此书,其决别疑似,对《诗经》研究有很大贡献。书中所论,诸如孔子删诗之由,先王陈诗观风、四家诗传授世次等等,都在一定方面反映-了唐代的《诗经》研究水平,足资后世研究者所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