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经疏

时间:2023-02-18 12:57

  难闻时。更无先后。简去传闻。成上我闻。故云一时。异说如是。次辨过非先以事验。后引文证。事验如何。如经中说。阿难是佛得道夜生。如小乘中佛成道已过六七日。即便说经。阿难尔时。犹在怀抱。身不豫会。佛成道已。过二十年方始出家。三十年后方为侍者。自斯已前。所说诸经多不亲闻。虽不亲闻。而所集经。亦云一时。明知一时。非简传之谓。又小乘中。不得说言阿难是权。何由得言说听一时。人复反微。云何得知阿难是佛得道夜生。将来破我。为证此义。须知阿难立字因缘。阿难陀者。是外国语。此名欢喜。之名三因缘立。一过去因缘。如经中说。释迦行菩萨时。作一陶师。名曰大光。值过去世释迦文佛。父名净饭。母名摩耶。侍者弟子。名曰阿难。因土眷属。如今无别。因即发愿。愿我当来成得佛道。还如今佛。由斯本愿。今得成佛。故今侍者。还字阿难。二现在因缘。阿难比丘。面貌端正。世人见者。莫不欢喜。是故字欢喜。是故经中。赞叹阿难。面如月目清莲。佛法海水阿难心。三父母立字。父母何缘。与字欢喜。喜时生故。何者喜时所谓如来得道夜时。如来十九逾城。出家既出家已五年习定。六年自饿身极羸瘦父王遣人。恒往膳伺。知极微惙。常恐不令。菩萨后时。知饿非道。受食乳糜欲取正觉。魔作是念。若佛道成。空我境界。闻道未成。当败其志。遂率官属。十八亿万。持诸菩具来悕菩萨。菩萨于时。入胜意慈定。令魔眷属颠倒堕落。魔既被降。便作是念。菩萨力大悲我能胜。当恼其父。遂便往诣净饭宫上。唱如是言。悉达太子。昨夜了矣。王时闻已。从林而堕。良久乃苏。便为伤叹。念子在家当为轮王。何期出家空无所获未久之间。菩提树神。以佛道成。复持天化。庆贺父王。当成佛时。天雨妙花。而为供养。故持庆王。其时亦往净饭宫上。唱如是言。大王当知。地天太子。昨夜明星出时。降魔兵众。成得佛道。王时生疑。向者有天。言我子死。今复有天。云子成道。何者可信。菩提神曰。我言可信。向者是魔。故相恼耳。我是菩提树神。以佛于我树下得道。故相庆贺。王时作念。我子在家。当为轮王。今日出家。为法轮大王。彼此无失。向者闻死。今忽闻活。重大喜。复闻道成。两重大喜。未久之间。王弟斛饭。夜生阿难演说抱诣王第。于昨夜生此一男。王时对曰。我子成道。汝复生男。众庆并集。与字欢喜。以斯验求定知。阿难得道夜生。阿难既是得道夜生。何由得言说听一时。事验如此。次以文证。佛初成道。在波罗奈仙人鹿苑。为五比丘。转四谛法。名转法轮经。佛灭度后。阿难比丘。先集此经。将集此经。先升高坐。说偈自言。佛初说法时。尔时我不见。如时是展转闻。佛游波罗奈。为五比丘众。转四谛法轮。彼经之中。道已传闻。复言一时。明知一时。非简传之辞。辨非如此。次显正义。言一时者。就佛解释。为化之辰。目之为时。于佛一代。化时众多。为简余时。是故言一。一时之言。经中大有。如涅槃说。我于一时。在迦尸国。我于一时。在恒河岸。我于一时。在尸首林。我于一时。在王舍城。如是非一。今言一时。共彼相似。云何得知。一时从后。非是属前。准依地经。所以得知。华严大本十地品初。故言我闻一时。
  圣教虽众。略要唯二。一声闻藏。二菩萨藏教声闻法。名声闻藏。教菩萨法。名菩萨藏。声藏中所教有二。一声闻声闻。二缘觉声闻。声闻者。是人本来。求声闻道。乐观四谛。成声闻性。于最后身。值佛欲小。如来为说四真谛法。而得悟道。本声闻性。今复闻声。而得悟道。是故名为声闻声闻。经言为求声闻之者。说四真谛。据斯为论。缘觉声闻者。是人本来。求缘觉道。常乐观察十二缘法。成缘觉性。于最后身值佛为说十二缘法。而得悟道。本缘觉性。于最后身。闻声悟道。是故名为缘觉声闻。经言为求缘觉之者。说十二缘。据此为言。此二虽殊。同期小果。藉教处等。以是义故。齐号声闻。对斯二人。所说之法。名声闻藏菩萨藏中。所教亦二。一是渐入。二是顿悟。言渐入者。是人过去。曾习大法。中闻觉小。后还入大。大从小来谓之为渐。故经说言。除先修习。学小乘者。我今亦令入是法中。此即是其渐入菩萨。言顿悟者。有诸众生。久习大乘相应善根。今始见佛。即能入大。大不由小。目之为顿。故经说言。或有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惠。此是顿悟。渐入菩萨。藉浅阶远。顿悟菩萨。一越解大。顿渐虽殊。以其当时受大处一。是故对斯二人。所说。名菩萨藏圣教虽众。要不出此。故龙树云。佛灭度后。迦叶阿难。于王舍城。结集三藏。为声闻藏。文殊阿难。在铁围山。结集摩诃衍。为菩萨藏。地持亦云。佛为声闻菩萨。行出苦道。说修多罗。结集经者。集为二藏以说声闻所行。为声闻藏。说菩萨行。为菩萨藏。地持复言。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故知。圣教无出此二。此二亦名大乘小乘。半满教等。名虽变改。其义不殊。今此经者。二藏之中。菩萨藏收。为根熟人。顿教法轮。已知教分齐。次释其名。今言佛说仁王护国波若波罗蜜者。盖乃檦经部别名也。诸经所以皆首题其名者。为求所明法。此经以真性为宗。故始檦举。但诸经立不同。乃有多种。或就法为名。如涅槃经波若经等。或就人为目。如萨和树须达拏等。或就事立秤。如枯树经等。或就喻障名。如大云经宝□经等。或就人法并障。如胜鬘经等。或事法覆举。如彼方等大集经等或法喻但题。如华严经等。或人事并立。如舍利弗问病经等。如是非一。今此经者。人法为名。如来所说。是其人名。波若波罗蜜。是其法名。法藉人通。故须檦人法。是所须举法但诸经首。别人有四。一题说人。如胜鬘等。二举问人。如彼弥勒所问经等。三举所说。如睒子经萨和檀等。四举所化人。如玉玡经须摩提女等。今举所说人。说者不同。有其五种。一是佛说。二是圣弟子说。三诸天说。四神仙等说。五变化说。此经如来圣弟子说。
  开皇十九年六月二日抄写讫

大家都看
金瓶梅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 | 世情小说 《金瓶梅》,中国明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一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成书时间大约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书名由书中三个女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名字中各取一字合成。小说题材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演化而来,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市侩势力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再现了当时社会民间生活的面貌,描绘了一个上至朝廷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地痞、流氓、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 《金瓶梅》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首,问世后曾被改编为多种戏曲,后来又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
品花宝鉴
品花宝鉴 陈森 | 才子佳人 《品花宝鉴》,中国近代小说,又名《怡情佚史》,亦题《群花宝鉴》,60回。小说以主人公青年公子梅子玉和男伶杜琴言神交钟情为中心线索,写了像梅、杜这样的情之正者,和商贾市井、纨绔子弟之流的情之淫者两种人,以寓劝惩之意。然而所谓“情之正者”在旧观念来看,是一种病态生活;而以我们现代的观念来看,则是一部相当钟情重情的爱情小说。
红楼春梦
红楼春梦 郭则 | 世情小说 本书为《红楼梦》诸多续书中格调最为低下的一种。语言淫秽,情节以《红楼梦》中人物为主,但时有色情场面出现,对于少年男女间两性关系,远较《红楼梦》更为直露,一经刊出,不仅立遭禁毁,即连大批推崇《红楼梦》的文人学士,亦同声讨伐攻讦,成为一时盛事。
银瓶梅
银瓶梅 不题撰人 | 才子佳人 《银瓶梅》原名《莲子瓶演义传》,描写唐玄宗年间侠士除奸平叛、报仇雪恨的故事。苏州刘芳之妻颜氏美丽贤惠,兵部尚书之子裴彪见色起意,设计诬陷刘芳勾结盗匪,使刘芳死于酷刑之下。颜氏逃出家门,被迫上二龙山避难。刘芳弃尸荒郊,却被友人陈升以莲子瓶救活。裴彪与奸党勾结,图谋不轨。刘芳冤情终于上达玄宗,刘芳、陈升等奉旨征剿奸党,裴家父子以及党羽尽被诛灭。小说写奸臣与盗匪勾结,侠士与忠臣联手,把个人恩仇与社稷安危纽结在一起,其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醋葫芦
醋葫芦 醉心西湖心月主人 | 世情小说 《醋葫芦》,明代醉心西湖心月主人著长篇小说,中国古代十大禁书之一,四卷二十回。 这是一部写人物的小说,它用夸张和幽默的笔法写都氏之妒,成珪的惧内,生动有趣。但是它未把人物简单化,都氏对翠苔凶狠、残醋,对成珪严厉粗暴,但对熊二娘却十分疼爱,也写出都氏善良的一面。